新能源汽車產業對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的追求,正推動固態電池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應用。這一趨勢吸引了國際資本的密集布局,其中瑞銀集團在A股市場的動作尤為引人注目。2025年第三季度,該機構通過重倉11家固態電池產業鏈企業,展現了其對行業發展的深度研判,其中4家市值約30億元的企業直接進入其前十大股東名單。
瑞銀的投資組合覆蓋了產業鏈多個核心環節。在裝備制造領域,上海電氣憑借全鏈條專利布局和400Wh/kg能量密度電池的商業化計劃成為焦點,其半固態電池設備30%的市場占有率更凸顯了產業化先發優勢。材料環節的天力鋰能作為全球鋯源龍頭,1萬噸高純度納米氧化鋯產能規劃直接對應電解質原料需求,而市值與產能的錯配為資本提供了想象空間。
設備領域的競爭格局正在形成。科恒股份通過"材料+裝備"雙輪驅動策略,其干法電極設備已獲得寧德時代等頭部企業訂單,這種技術適配性吸引了瑞銀、巴克萊和JP摩根等國際資本同步加倉。杭可科技推出的全固態電池試驗設備則集成了加壓、加熱、充放電功能,標志著后道設備領域的技術突破。
全球技術路線分化加劇了產業競爭。日本豐田主導的硫化物體系、歐美企業偏好的聚合物路線與中國企業重點布局的氧化物體系形成三足鼎立。值得關注的是,海目星等中國企業采取雙線并進策略,在氧化物路線斬獲4億元量產訂單的同時,硫化物中試線設備也實現交付,這種技術儲備策略為應對路線不確定性提供了緩沖。
產業化進程呈現明顯梯度。氧化物電解質已實現百噸級量產,可支撐1GWh以上電池生產;硫化物和鹵化物體系則處于中試階段。材料創新方面,珠海冠宇350Wh/kg的樣品電池接近商業化門檻,星源材質的氧化物電解質膜實現量產,硫化物產品開始小批量供應,這些突破都在壓縮技術轉化周期。
車企的時間表成為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多家制造商將2026-2027年定為固態電池裝車關鍵期,這倒逼產業鏈必須在兩年內完成技術定型和產能建設。瑞銀等機構選擇此時布局,正是看中了市值30億級企業在細分領域的技術壁壘與市場認知差。
技術融合趨勢正在重塑產業格局。中科院專家張濤指出,"氧化物+聚合物"和"硫化物+鹵化物"的復合體系已從實驗室走向工程驗證,這種跨界創新催生了新的合作機會。聯泓新科與衛藍新能源的合資項目,就是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研發的典型案例。
在競爭格局方面,傳統巨頭與新興企業形成錯位競爭。寧德時代重點布局硫化物全固態路線,但預計商業化仍需5年以上;比亞迪采取多路線并舉策略,專利覆蓋范圍廣泛。清陶能源等新興企業則通過技術專注快速切入市場,德新科技憑借模具供應已獲得固態電池設備30%的精密制造收入。
產業化仍面臨多重挑戰。中科固能董事長吳凡透露,硫化物生產線60%-70%的設備需要改造,供應鏈成熟度不足。蜂巢能源董事長楊紅新指出,全固態電池成本仍是液態電池的5-10倍,這種成本差距決定了初期只能瞄準高端市場。技術穩定性方面,全固態電池距離穩定供應仍有差距,資本市場預期可能需要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