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格局加速重塑的當下,小米汽車正以激進擴張的姿態切入市場。這家以智能硬件起家的科技企業,近日披露了其2026年實現百萬級年產能的戰略藍圖,通過多維度產能布局與供應鏈深度整合,展現出與傳統車企截然不同的成長路徑。
位于北京亦莊的智能工廠已成為小米產能突破的核心支點。通過引入三班制生產模式,該基地年產能從規劃的15萬輛躍升至30萬輛,設備利用率持續維持在190%以上。這種"極限操作"背后,是小米對柔性生產線的深度改造——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不同車型的快速切換,配合供應商在周邊30公里范圍內建立的"衛星倉",將零部件配送時效壓縮至2小時內。二期工廠投產后,北京基地將形成45萬輛的年產能規模,為2026年目標奠定基礎。
產能擴張的縱深布局在2024年下半年進入快車道。武漢光谷智能工廠將于明年5月點火試產,采用"黑燈工廠"標準建設,首期規劃月產能2.5萬輛,10月前完成爬坡至3.5萬輛。更值得關注的是,北京二期Plus項目計劃在春節后啟動,該基地將集成小米最新一代的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生產效率較傳統產線提升40%。若并購計劃順利落地,預計可新增15-18萬輛年產能,形成"自建+并購"的雙輪驅動模式。
資本市場對小米的產能規劃給予積極反饋。國信證券測算顯示,按照當前訂單轉化率,2026年小米汽車銷量有望突破80萬輛,對應營收超1600億元。平安證券則從成本端分析指出,當產量達到120萬輛規模時,單車制造成本可下降18%,推動毛利率穩定在22%以上。這種量價齊升的預期,使得小米汽車業務在機構估值模型中的權重提升至35%。
支撐百萬產能的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生態體系的重構。小米通過"車機互聯"戰略,將汽車納入其IoT生態圈,用戶購車后可無縫接入米家智能家居系統。這種差異化競爭策略已顯現成效——預售車型中,35%的訂單來自現有小米設備用戶。供應鏈層面,小米與寧德時代、中創新航等頭部企業成立聯合研發中心,將電池成本壓縮至行業均值的85%,為價格競爭預留充足空間。
但產能躍進的挑戰同樣顯著。行業專家指出,新能源汽車行業存在明顯的"產能利用率魔咒",當產能利用率低于75%時,企業將面臨巨額折舊壓力。小米通過預售訂單鎖定產能、采用訂單式生產減少庫存的策略,能否在快速擴張中保持運營效率,將成為檢驗其商業模式的關鍵。目前,其北京工廠已實現按周調整排產計劃,這種敏捷制造能力或將為行業提供新的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