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拓展流域經濟”這一全新命題引發廣泛關注。重要河流沿線城市迎來新的發展契機,部分城市已率先受益,位于中國西部的“長江第一城”宜賓便是典型代表,在“流域經濟”領域探索出獨特路徑。
全球動力電池行業即將迎來“宜賓時間”,以“新視野·新生態·新機遇”為主題的2025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將在宜賓盛大舉行,這已是宜賓第四次舉辦這一世界級行業盛會。這不僅標志著宜賓“中國動力電池之都”地位得到公認,更意味著一場重塑中國西部乃至全球產業地理的變革正在加速推進。
宜賓從依賴“酒都”名片的西部四線城市,躍升為全球綠色能源版圖上的產業地標,其發展歷程引人深思。在內陸腹地能否孕育全球產業浪潮、“流域經濟”邊界何在等問題,都能從宜賓的發展中找到答案,答案既藏于長江水中,也體現在其生產的動力電池里。
大航海時代以來,全球經濟發展遵循著靠近海洋即靠近世界市場中心的邏輯,“海岸線經濟”由此形成,在中國版圖上劃出沿海與內陸的產業分界線。長江作為“黃金水道”,傳統使命是將內陸資源與初級產品輸送至下游出海口岸,這構成了傳統流域經濟的“被動輸出”邏輯,宜賓也因此面臨發展困境。
“十三五”初期,宜賓產業以“一白(白酒)一黑(煤炭)”為主,產業轉型升級面臨路徑依賴問題。同時,科教資源匱乏,全市僅有兩所高校、2.5萬名在校大學生,缺乏有影響力的科研機構,人才與創新短板嚴重束縛了產業轉型升級的雄心。這不僅是宜賓的難題,也是廣大中國內陸三四線城市在舊有全球化分工體系下的共同困境。
然而,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帶來戰略回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雙碳”目標引領綠色工業革命,經濟發展核心要素發生根本轉變,“知識”與“技術”成為核心生產要素,“算力”與穩定清潔的“綠電”戰略價值凸顯。內陸地區區位條件被重新評估,土地、能源、環境容量優勢凸顯,一批內陸城市迎來“換道超車”機遇,有機會在綠色能源、先進制造等新賽道構建“產業生態流域”。
在此背景下,宜賓做出具有遠見的戰略抉擇。2019年,宜賓與全球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簽約,將自身命運與全球能源革命核心部件——動力電池深度綁定。為確保產業突襲成功,宜賓進行全方位布局:高起點規劃建設專業化動力電池產業集聚區;創新辦學和建設運營模式建設大學城和科技創新城;優化組建10億元人才基金;率先實施以企業為主體的“揭榜掛帥”科技項目;利用四川豐富水電資源提供穩定廉價零碳“綠電”,放大成本與環境優勢。
持續數年的努力取得革命性成果。“十四五”時期,宜賓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大幅增長,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百億,研發經費投入顯著增加,集聚各類創新創業人才近4萬人。2024年,宜賓動力電池產量占全國的16%以上、全世界的10%,每生產10塊動力電池就有1塊來自宜賓。
產業動能轉換帶來經濟數據變化。2024年,宜賓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1600億元,是“十三五”末的1.5倍,連續四年穩居四川省第二位,并連續入選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產業色調從“黑白”增添了綠色標簽。
宜賓的突破不僅在于引進龍頭企業構建生產制造能力,更在于實現了從單一制造基地向現代產業生態高地的躍遷,完成發展“三級跳”。第一跳是以會興業,強化“軟實力”優勢。2022年世界動力電池大會落戶宜賓,通過連續舉辦,宜賓從產業“地理坐標”轉變為“信息坐標”“思想坐標”和“規則坐標”,成為行業技術、規則的引領者與制定者,從輸出產品轉向輸出“軟實力”、解決方案與游戲規則。
第二跳是育林成生態,超越單一“鏈主”。引入寧德時代只是序曲,宜賓圍繞“鏈主”企業,精準吸引上下游關鍵配套企業集聚,構建高效本地化協同生態。累計引進動力電池上下游配套項目120余個、協議投資超2000億元,規劃產能300GWh,已建成180GWh,形成綠色閉環全產業鏈生態,成為全國產業鏈最全、配套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如今,宜賓動力電池產業匯聚眾多核心企業,綠色動能融入“4+4+4”現代產業體系,成為高質量發展引擎。
第三跳是鎖定未來,從應用端反哺創新源。宜賓宣布國內首條硫化物全固態電池試制線即將投用,搶占下一代動力電池技術制高點。頂尖科研力量持續入駐合作,為宜賓注入智力活水與原始創新能力。同時,宜賓通過擴大本地應用場景,為下一代動力電池技術創造需求市場,發布“電動宜賓”工程實施方案,本地整車制造企業凱翼汽車也規劃宏偉目標,形成戰略閉環,向產業“創新源頭”與“價值高地”蛻變。
宜賓的探索實踐了“新流域經濟”發展范式,為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宜賓答案”。傳統流域經濟基于物理空間線性輸送,內陸城市常陷價值洼地。宜賓的“新流域經濟”將發展“活水”轉向知識流、技術流、資金流和數據流,使內陸地理劣勢轉化為新優勢。
過去科教資源匱乏是內陸城市短板,宜賓大力推進建大學,高校數量和在校大學生人數大幅增加,還啟動“江源行動”計劃,培育高端人才生態系統,實現從“輸血”到“造血”轉變。宜賓通過耦合“動力電池產業生態、世界級大會平臺、高水平大學城”三大要素,構建高能級價值空間,產生強大磁場效應,吸引眾多企業和機構主動嵌入產業創新網絡,區域競爭轉向生態系統競爭。
“新流域經濟”與國家戰略大盤聯動,成為推動全局發展關鍵支點。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宜賓崛起改變區域內部“中心 - 外圍”結構,形成網絡化發展新格局,為“雙核”提供綠色供應鏈保障,疏解功能壓力,優化產業分工,增強城市群協同性、供應鏈韌性和整體競爭力。同時,宜賓實踐呼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證明西部腹地可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實現換道超車,成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在國家“雙碳”戰略中,宜賓打造的千億級綠色動力電池產業集群是重要落點。其利用四川清潔水電生產的“零碳電池”,是中國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履行國際減排承諾的硬件基石,與國家發改委戰略目標高度契合。
從“中國酒都”到“世界動力電池之都”,宜賓的蝶變表明,在“新流域時代”,決定城市和地區命運的,不再是與海洋的物理距離,而是其在全球創新網絡、產業價值鏈與知識創造體系中的深度、高度與豐度。一塊塊從長江首城啟程的電池,輸送著綠色未來能量,也傳遞著堅定發展信念與嶄新經濟地理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