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在中國市場邁出關鍵一步,與博裕資本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成立合資企業。根據協議內容,博裕資本將持有合資公司最高60%的股權,星巴克保留40%股份,同時繼續作為品牌與知識產權所有者,向合資企業進行授權。這場交易涉及星巴克中國零售業務整體估值超130億美元,其中博裕資本支付40億美元獲取控股權益。
此次合作引發市場對星巴克"本土化"戰略的深度關注。合資公司核心業務聚焦中國市場的8000家門店運營,但業務邊界存在模糊地帶。根據公告披露,交易范圍明確排除咖啡豆、速溶咖啡等產品的全球分銷權——該業務已于2018年永久授權給雀巢公司。對于即飲瓶裝飲料業務(RTD)的歸屬,公告未作明確說明,目前該業務由康師傅負責生產銷售,雙方自2015年建立合作關系。
業務權限的劃分直接影響合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若獲得RTD業務運營權,合資公司可整合瓶裝飲料與現制飲品的營銷資源,形成跨業態聯動效應。例如通過大規模鋪貨提升品牌曝光度,或開展代言人聯合推廣活動。但現有公告僅確認門店運營及未來十年授權收益,瓶裝業務的經營主體和收益分配機制仍存懸念。
擴張戰略成為合資公司首要挑戰。博裕資本明確提出要將門店數量提升至20000家的目標,這要求企業深度滲透三四線城市及縣域市場。現行直營模式難以支撐如此大規模的擴張,開放加盟成為必然選擇。當前星巴克在中國采用直營與特殊場景授權相結合的模式,8000家門店中尚未開放社會加盟。但下沉市場對"第三空間"的需求減弱,輕量化門店模式(如星巴克lite/GO)的推出已提上日程。
品牌資產與擴張戰略的沖突日益顯現。星巴克長期構建的"第三空間"概念與咖啡品類心智,在下沉市場面臨重構壓力。輕量化門店若削減空間體驗,可能稀釋品牌溢價能力——目前30元左右的客單價中包含顯著的空間成本。同時,當門店規模突破2萬家時,市場增量將主要來自茶飲消費群體,這要求星巴克突破"咖啡=星巴克"的固有認知,在果茶、奶茶領域建立新心智。
產品策略調整已現端倪。今年6月,星巴克對星冰樂、冰搖茶等數十款產品實施降價,被視為進軍下午茶市場的信號。該領域長期由現制茶飲品牌主導,星巴克的入局標志著競爭維度升級。但如何在保持咖啡核心優勢的同時,構建多元化的飲品矩陣,將成為合資公司必須解決的戰略課題。市場觀察人士指出,這場變革不僅關乎門店數量增長,更考驗品牌在消費心智重構過程中的平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