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舉辦的《阿里巴巴AI向善行動報告》發布暨研討會上,阿里巴巴合伙人、高德董事長劉振飛提出,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正推動公益與科技的關系進入全新階段。他強調,在智能體具備感知、決策與行動能力的當下,"向善"必須成為AI發展的核心原則,而非附加選項。
阿里巴巴自創立以來便將公益理念融入企業基因。這種文化并非通過績效考核驅動,而是源于員工自發形成的行動共識。從技術底層到應用場景,公司始終將社會價值作為創新的重要標尺,通過具體項目推動技術普惠。
在傳統技術時代,"技術向善"已轉化為多項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成果。例如與公安部合作的"團圓"系統,通過移動端精準推送失蹤兒童信息,累計幫助5132名兒童重返家庭,找回率達98.5%。針對殘障群體的輪椅導航項目則起源于內部員工需求,現已覆蓋全國60余座城市,為1700萬行動不便者提供1.5億次無障礙路線規劃。
隨著AI技術從被動工具轉向主動決策系統,劉振飛指出,公益價值觀需要深度嵌入技術全鏈條。這要求在模型訓練階段就確立倫理準則,在交互設計中體現人文關懷,使"向善"成為AI系統的底層邏輯。他比喻道:"這相當于把價值觀寫入AI的'出生證明',而非后期添加的功能模塊。"
最新推出的"鷹眼守護"預警系統印證了這一理念。該系統由應急管理部中國安科院與高德聯合開發,通過云端AI實時分析17種駕駛場景中的車輛異常行為。在2025年國慶假期期間,系統完成超17.4億次預警,準確率超過90%,為駕駛員爭取到關鍵反應時間。項目負責人表示:"從風險識別到預警觸發,全程由AI自主完成,但核心目標始終是保障人類安全。"
劉振飛特別強調,數字技術的終極價值必須體現在物理世界中。當AI開始影響現實運行規則時,技術開發者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讓每個算法決策都符合人類福祉?如何確保智能系統始終服務于公共利益?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技術革命的真正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