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視人群規模龐大,據估算接近7億,除少數接受激光手術矯正者外,絕大多數依賴眼鏡矯正視力。這一龐大市場早已吸引科技企業布局,智能眼鏡賽道歷經多輪技術迭代,逐漸從概念走向實用化。
谷歌是最早探索智能眼鏡的科技巨頭,2012年推出的谷歌眼鏡項目因技術瓶頸于2015年終止。該產品雖集成攝像頭與顯示功能,但受限于續航、顯示清晰度及隱私爭議,未能實現商業化突破。此后華為、小米等國內廠商相繼入場,華為早期產品僅具備基礎語音交互功能,鏡片無顯示能力,更接近智能耳機形態;小米今年初發布的AI眼鏡雖支持拍照、錄像及大模型問答,但畫質模糊且缺乏防抖功能,用戶體驗仍存明顯短板。
真正推動行業質變的突破出現在今年10月。阿里巴巴推出的夸克眼鏡成為首款具備實用價值的國產AI眼鏡,其核心創新在于定制鏡片投屏技術。用戶通過語音指令即可將導航路線、檢索結果等信息直接投射至鏡片,實現“所見即所得”的交互體驗。以騎行場景為例,用戶無需低頭查看手機,導航信息實時懸浮于視野前方,大幅提升安全性與便利性。該產品雖定價3999元,較前代產品翻倍,但仍吸引首批科技愛好者搶購。不過定制鏡片流程復雜,近視用戶需等待正式上市后線下適配。
這款產品的代工方立訊精密,憑借消費電子領域的深厚積累,在智能硬件制造領域再下一城。公司最新財報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營收達2209.15億元,同比增長24.69%;凈利潤115.18億元,同比增長26.92%。其中第三季度單季營收964.11億元,凈利潤48.74億元,增速均超30%。毛利率從11.61%提升至12.15%,凈利率從5.42%升至5.76%,主要得益于高毛利產品放量與成本優化。
分業務看,消費電子仍是核心支柱,營收占比78.55%。蘋果業務貢獻顯著:iPhone 16鈦合金中框獨家供應份額達50%,單機價值提升12%;AirPods Pro 3代工份額70%,空間音頻芯片封裝技術使毛利率提升至19.5%;Apple Vision Pro獨家代工,二代產品已進入工程驗證階段,預計2026年創收200億元。非蘋果業務通過收購聞泰資產拓展至三星、小米等安卓客戶,收入占比提升至25%。汽車電子業務增速最快,前三季度營收增長48%,毛利率達18%,主要受益于萊尼線束技術整合與高端訂單獲取,預計全年營收突破200億元。通信業務中,800G硅光模塊毛利率高達25.3%,成為新增長極。
全球化布局方面,立訊精密已在29個國家設立105個生產基地,形成三大制造中心:越南作為東南亞核心,計劃部署三分之一產能服務區域市場;墨西哥基地實現北美市場本地化供應,規避關稅風險;歐洲通過收購萊尼獲得德國、羅馬尼亞等12座汽車電子工廠,實現“歐洲訂單本地交付”。2025年上半年境外收入占比達84.82%,預計三季度仍保持高位,主要來自蘋果全球訂單、北美云巨頭硅光模塊需求及歐洲車企訂單。
業務擴張背后,公司財務壓力逐步顯現。應收賬款同比增長34.89%,應收賬款與利潤比率達387.1%,主要因并購萊尼后汽車電子客戶賬期延長及蘋果訂單增加導致回款周期變長。經營現金流凈額34.78億元,同比下降47.89%,主因采購支出與薪酬增加,反映出擴張期對上游議價能力減弱。存貨同比增長64.01%,達歷史高位,原因包括汽車電子原材料備貨、硅光模塊量產前庫存及AI硬件樣品儲備。有息負債927.16億元,同比上升54.87%,雖貨幣資金564.47億元可覆蓋短期債務,但利息支出增加與匯率波動仍構成潛在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