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在空間站開展的哺乳動物空間科學實驗迎來新進展。11月1日清晨,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將兩個裝有實驗小鼠的單元轉運至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標志著4只C57BL/6品系小鼠正式開啟太空生活。據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監測,目前實驗單元內溫度、濕度及氧氣濃度等關鍵指標穩定,小鼠進食飲水行為正常,后續將隨神舟二十號乘組返回地球。
作為生命科學研究的模式生物,此次入選的4只小鼠屬于遺傳背景高度一致的近交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天達介紹,該品系小鼠毛色呈深灰至近黑色,因其個體差異小、數據重復性高的特點,被選為空間實驗對象。為篩選出最適合太空環境的個體,科研團隊對300只同品系小鼠進行了五項嚴格測試:懸尾實驗評估肌肉耐力,轉棒測試考察平衡能力,"Y迷宮"實驗檢測空間記憶,賽道競速測量運動速度,二維旋轉裝置驗證前庭功能。經過多輪篩選,100只表現優異的小鼠進入適應性訓練階段,最終在發射當日清晨確定4只"太空航天員"與4只地面對照個體。
保障太空飼養環境的關鍵設備——空間小型哺乳動物飼養裝置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航天員完成實驗單元在軌安裝后發現,裝置內漂浮著少量食物殘渣和排泄物。李天達解釋稱,通電后產生的定向風場可將毛發、糞便等收集至籠底,確保艙內清潔。裝置內部模擬地面晝夜節律,每日7時亮燈、19時熄燈,飲水系統采用擠壓式設計,航天員需在實驗啟動后補充水源。通過視頻監控可見,小鼠能自主找到特制硬質鼠糧,這種既能磨牙又減少碎屑的配方糧受到歡迎。
在軌觀察顯示,小鼠已初步適應微重力環境。這些太空"住客"展現出活潑狀態,時而攀爬籠壁,時而鉆入躲避窩休息。科研人員特別注意到,作為穴居動物的小鼠在太空表現出獨特行為:有的會抓著籠壁進入睡眠,松手后便漂浮空中。李天達表示,目前實驗鼠的活動模式、飲食行為與地面對照組差異不顯著,顯示其具備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待返回地面后,團隊將系統分析小鼠多組織器官的應激反應,為人類長期太空生存提供關鍵數據。
此前問天實驗艙的生命生態實驗柜已成功飼養秀麗隱桿線蟲、斑馬魚和果蠅等實驗動物。此次哺乳動物實驗的開展,標志著我國空間生命科學研究向更復雜生物體系邁進。科研人員將持續監測微重力與空間輻射對生物體的綜合影響,為未來深空探測積累重要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