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期間,一家非傳統服裝品牌在電商領域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家名為影視颶風的科技公司,憑借其推出的T恤等服飾產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銷量黑馬。其淘寶店鋪數據顯示,部分熱門單品付款人數超過7000人,這一成績甚至超越了許多專業服裝品牌。
影視颶風的創始人潘天鴻(Tim)在英國肯特大學電影系求學期間便創立了這家公司。經過十年發展,公司已從最初的影視評測自媒體,成長為擁有多元化業務矩陣的科技企業。目前,其B站粉絲量突破1400萬,年營收過億,甚至與蘋果CEO庫克有過深度交流,并參與過衛星發射項目。2025年10月,羅永浩與Tim的對談視頻上線,進一步揭示了這家科技新秀的成長軌跡。
公司電商業務的爆發并非偶然。Tim的視頻內容在年輕群體中具有強大影響力,其市場敏銳度也堪稱卓越。面對國內內容付費習慣尚未成熟的現狀,他選擇通過電商產品拓展營收渠道。這種策略取得了顯著成效,服飾類商品成為新的增長極。基礎款T恤年銷量突破20萬件,僅此一項營收就達1600萬元,遠超傳統廣告業務的收入占比。
在內容創作領域,影視颶風形成了獨特的“爆款方法論”。通過數據分析發現,超高播放量的視頻對粉絲增長貢獻最大,因此團隊將打造爆款作為核心戰略。其制作火箭發射視頻時,采用非傳統敘事方式:從創意起源切入,穿插搞笑梗和法律聲明,在兩分鐘內保持高密度信息輸出。這種“短視頻組成的長視頻”模式,成為炮制爆款的關鍵技巧。
公司對創意的投入堪稱不計成本。為復刻世界文化遺產云頂天宮,團隊耗時30天用無人機掃描老君山和武當山,處理上萬張圖片;荒島生存系列直播的硬件成本就達300萬元。這些看似“燒錢”的行為,實則構建了難以復制的內容壁壘。Tim本人更是身體力行,從桂林合影同名建筑到親自參與荒島求生,用實際行動強化品牌人格化屬性。
在商業化探索中,影視颶風展現出靈活的轉型能力。面對廣告業務的不確定性——平臺結算復雜、甲方需求模糊甚至賴賬等問題,公司逐步將重心轉向電商。其服飾產品線聚焦男性消費群體,產品定價與市場平均水平持平,Tim親自擔任模特展示。這種“去商業化”的運營策略收獲好評,消費者在評價中常提及對創作者的支持,形成獨特的情感連接。
公司的內容矩陣正在向多元化方向擴展。子賬號“颶多多StormCrew”推出的綜藝向內容《100人公司捉迷藏》播放量突破1000萬,驗證了“美式綜藝”思維在中文語境的適應性。醫療科普賬號“億點點不一樣”和短片創作賬號“一步步rolling”的開設,標志著內容生態的進一步完善。這種跨領域布局,既分散了創作風險,也滿足了粉絲群體的多樣化需求。
Tim的商業智慧部分源自家族傳承。其父潘水苗作為職業經理人,曾擔任圓通總裁、浙江萬馬集團總裁等職務,2022年當選福布斯中國最佳CEO。在影視颶風發展關鍵期,潘水苗建議兒子聚焦大眾關切話題,推動自媒體收入類視頻成為漲粉引擎。父子在杭州星奧傳媒的股權交集,更體現了商業智慧的代際傳遞。這種背景既非決定性因素,也為公司治理提供了獨特視角。
面對自媒體行業的固有挑戰,影視颶風保持著清醒認知。Tim在與羅永浩對談中坦言,創作者難以像工業產品那樣實現規模化復制,這是行業普遍困境。為此,公司通過電商構建第二增長曲線,同時保持高頻互動維持粉絲黏性——每100萬粉絲增長更新問答視頻、持續抽獎贈送科技產品、實現粉絲挑戰愿望等舉措,都強化了創作者與受眾的情感紐帶。這種平衡之道,或許正是其在激烈競爭中持續進化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