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博主轉發相關報道指出,汽車行業存在數據造假現象,引發廣泛關注。據第三方機構估算,部分車企為營造“小訂3萬”的虛假繁榮景象,需付出高昂成本。僅支付給黑產團隊和廣告公司的費用就超過百萬元,若加上給員工的“刷單補貼”以及給經銷商的“鎖單返利”,總成本可能高達三百萬元。這筆資金本可用于新款車型優化、智能駕駛研發或售后網絡建設,卻因數據造假被白白浪費。
針對這一現象,該博主進一步解釋稱,非正常消費者的刷單行為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門店刷單,門店為完成業績考核(KPI)或爭取新車資源,會采取刷單手段。這種現象在爆款新車中較為常見,甚至有品牌因此被門店刷單行為“坑害”。第二種是品牌方主導的刷單,操作最為簡單,廠家直接決定數據走向。第三種則是黃牛刷單,黃牛搶購訂單后進行倒賣,包括加價、高息高返等操作,這種行為同樣多見于爆款新車。不過,黃牛刷單的波動性較大,只有當市場供不應求時,黃牛才有操作空間;一旦供需平衡,黃牛可能因恐慌而拋售訂單。
那么,如何判斷訂單的真實性呢?該博主表示,觀察門店進店量是關鍵。汽車屬于大宗消費,正常消費者在訂車后,無論提前確認還是訂車后確認,都會到店看車,這一環節無法避免。因此,通過一線銷售人員反饋的電話回訪和實際邀約到店情況,基本可以判斷真實訂單的比例。
這也是目前多家數據機構優先提供進店數據而非訂單數據,并開展門店客情匯總的原因。通過進店量這一指標,能夠更真實地反映市場需求,避免被虛假訂單數據誤導。這一現象也反映出,汽車行業在數據統計和市場分析方面,正逐步向更嚴謹、更真實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