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洲小國荷蘭在國際局勢中做出一系列不當舉動,在追隨美國遏制中國企業的過程中,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成為大國博弈中的輸家。這一事件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也讓全球產業鏈的穩定受到沖擊。

在美國的慫恿下,荷蘭以“國家安全”為幌子,對中資控股的安世半導體公司采取強硬措施。荷蘭方面凍結了安世高達147億的全球資產,撤換管理層,解雇了由中資企業聞泰科技委派的首席執行官張學政。不僅如此,荷蘭還妄圖在安世安插一位擁有一票否決權的外籍董事,并企圖將安世半導體剩余股份交由其指定人員管理。盡管荷蘭宣稱這是其“獨立自主的決定”,但事實卻難以掩蓋其受美國指使的本質。法院文件顯示,早在六月,美國就向荷蘭施壓要求撤換安世的中國籍首席執行官,9月29日美國公布“穿透性規則”后,荷蘭次日便對安世采取行動,這一系列巧合暴露了荷蘭充當美國“馬前卒”的角色。
然而,荷蘭的如意算盤打錯了。安世半導體雖在荷蘭注冊,但芯片生產中關鍵的封裝測試環節,70%的產能位于中國東莞的工廠。這意味著荷蘭強行接管的只是一個空殼,真正能讓芯片發揮作用的核心能力掌握在中方手中。中方迅速采取反制措施,暫停安世半導體從中國出口芯片,東莞工廠與荷蘭總部切割業務,獨立運營。這一舉措引發連鎖反應,歐美日等國汽車制造商首當其沖。安世生產的芯片是汽車供應鏈關鍵部件,許多車型依賴于此。中國限制出口后,這些企業芯片庫存最多維持到本周,下周許多熱門車型生產線可能面臨停產風險。德國、日本和美國汽車制造商紛紛向荷蘭施壓,質問其造成如此嚴重局面的原因。

此時的荷蘭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它原本以為追隨美國能獲得好處,結果美國轉而與中國握手言和,將荷蘭晾在一邊。荷蘭不僅要面對全球汽車制造商的追責,還要解釋無法履行訂單的原因。荷蘭試圖派遣代表團來中國和解談判,卻因面子問題拉不下身,仍嘴硬聲稱自己“依法行事”。但當被要求提供“中方首席執行官構成安全威脅”的證據時,卻拿不出任何有力證據,其說法顯得荒謬可笑。
荷蘭的這一系列操作嚴重損害了自身聲譽。全球投資者認為荷蘭營商環境惡劣,隨意侵占外國企業資產,紛紛對其投資持謹慎態度。國際輿論也紛紛嘲笑荷蘭,認為其不務正業,充當美國“馬前卒”最終被拋棄,完全是自食惡果。
反觀中方,在這場博弈中掌握主動權。聞泰科技明確表示,解決問題的前提是恢復前任首席執行官職務,歸還安世半導體完整控制權和所有權。這不僅維護企業自身利益,更是守住產業鏈底線。而且,中國半導體產業借此加速自主化進程,安世中國區整合國內供應鏈,減少對海外環節依賴,進行了一次實戰演練。
如今,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開始轉向與中國區合作,因為只有中國能保證芯片穩定供應。這一事件讓全球產業鏈重新認識到中國的重要性,也給其他國家敲響警鐘:盲目追隨美國充當“馬前卒”,最終只會像荷蘭一樣,淪為被利用和拋棄的對象。中美博弈中,掌握產業鏈關鍵環節的一方,才擁有真正的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