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深夜,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迎來歷史性時刻——搭載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劃破夜空。在發射現場,四川美術學院師生顧欣、董恬目睹三位航天員身著印有自己設計標識的宇航服奔赴星辰,難掩激動之情。“看著作品與航天員共同啟程,這份自豪感難以言表。”主創設計師董恬感慨道。
這場跨越時空的設計之旅始于去年10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神舟二十一號任務標識,四川美術學院迅速組建以副院長段勝峰領銜的師生團隊,投入創作。經過一個月的集中攻關與多輪優化,團隊提交的80余件作品中,由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顧欣指導、2024級研究生董恬主創的方案脫穎而出。該標識以航天員頭盔為核心視覺焦點,通過軸對稱構圖串聯天文儀雙圓環、地球輪廓、神舟飛船及中國空間站等元素,形成自上而下的嚴謹信息層級。設計團隊特別將頭盔調整為對稱造型,并在中軸線依次排列任務年份“2025”、對接組合體、地球及任務編號,強化莊重感;同時校準雙圓環交匯點,使其精準落于祖國版圖之上,賦予標識深厚的文化使命感。
“這不僅是視覺創作,更是家國情懷與專業能力的融合實踐。”董恬在采訪中透露,標識設計過程中,團隊反復推敲每個元素的象征意義:頭盔代表航天員探索未知的勇氣,雙圓環暗合“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地球與空間站的組合則彰顯中國航天從近地軌道向深空邁進的戰略布局。顧欣補充道,此次入選是川美繼神舟十七號任務標識后,再次以設計服務國家航天事業,既是對師生專業能力的認可,也是學校“設計報國”理念的生動體現。
四川美術學院近年來持續深化設計學科改革,構建起“戰略牽引、價值鑄魂、創新驅動”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依托工業設計、服裝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優勢專業,與航天科研院所、重慶大學等單位組建跨學科團隊,成立載人航天創新設計研究院等平臺,通過參與登月航天服、載人月球車等重大項目,推動設計學科從“服務支撐”向“引領創新”轉型。據介紹,川美設計學科已形成“學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培養模式,為航天裝備設計注入藝術靈感,累計貢獻多項智慧方案。
“設計不僅是美學表達,更是科技與人文的橋梁。”顧欣表示,此次經歷將激勵團隊繼續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培養兼具藝術素養與工程思維的復合型人才,為中國航天事業貢獻更多“川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