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氮化鎵(GaN)產業在2025年迎來關鍵發展期,技術突破與市場拓展同步推進,產業鏈各環節協同效應顯著增強。從襯底材料到器件應用,多家上市公司通過產能擴張、工藝優化和場景創新,推動產業向規模化商用階段邁進。這一進程不僅體現在產能數據的提升上,更通過多領域技術落地和商業化成果得以印證。
在產業鏈上游,襯底與外延片環節的技術迭代成為產業發展的基石。三安光電通過硅基氮化鎵技術平臺升級,開發出適用于數據中心的高散熱、低寄生產品,同時針對人形機器人關節電機需求優化器件性能,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雙向開關技術。聚燦光電則在外延技術領域實現突破,其開發的SiO?/Al?O?復合襯底技術大幅提升了良率和生產效率,新增的高色域光源方案已應用于高端顯示領域。英諾賽科作為全球首家量產8英寸氮化鎵晶圓的企業,通過3.0代平臺優化使晶圓產出提升30%,生產成本顯著下降,車規級器件平臺擴展至15V-1200V電壓范圍,月產能達1.3萬片且良率超95%。
器件設計與制造環節的商業化進程明顯加快,車規級和高端消費電子領域成為主要增長點。聞泰科技推出的40-700V GaNFET產品組合已應用于消費電子電源、光伏逆變器等多個場景,其650V高壓器件通過車企驗證并搭載于增程式電動車電機系統。士蘭微依托IDM模式優勢,重點推進8英寸車規級氮化鎵器件研發,計劃打造功率器件與驅動芯片的協同解決方案。華潤微在D-MODE和E-MODE平臺取得突破,中高壓產品進入開發階段,高壓產品預計年底下線,其功率器件在消費電子和工業領域已實現多家核心客戶導入。
技術創新呈現多維度突破特征。英諾賽科完成1200V高壓芯片的全球首次大規模量產,雙向氮化鎵產品在電池管理系統實現批量出貨,100V機器人關節驅動器件同步量產。三安光電在射頻領域采用超薄緩沖層工藝提升5G應用可靠性,并啟動6G工藝預研,其射頻硅基氮化鎵代工平臺已與國際設備商展開合作。合封技術成為新方向,英諾賽科氮化鎵IC產品收入同比增長近16倍,標志著產業從分立器件向高集成方案轉型。
應用場景的拓展呈現全領域滲透態勢。AI數據中心領域,英諾賽科成為英偉達800V高壓方案的獨家芯片供應商,面向該領域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80%;三安光電400G光模塊出貨持續增加,800G產品開始小批量供應。新能源汽車市場實現從技術導入到量產的跨越,英諾賽科車規級芯片交付量同比增長128%,與聯合汽車電子共建實驗室;聞泰科技器件完成車規驗證進入量產準備階段。人形機器人領域成為新藍海,英諾賽科與頭部企業合作實現全球首次機器人量產出貨,三安光電雙向開關技術為機器人動力系統提供解決方案。
商業化進程的標志性成果體現在盈利能力的提升和全球化布局的加速。英諾賽科毛利率由負轉正至6.8%,較上年同期提升28.4個百分點,海外收入同比增長57.8%,在歐美市場建立品牌認知。三安光電通過英德子公司獲得豪華車企項目定點,聞泰科技依托海外晶圓廠構建本地化供應鏈,全球化運營體系逐步完善。產業數據顯示,頭部企業通過技術迭代和場景拓展,已形成從襯底到系統的完整能力,為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技術發展路徑呈現明顯的高端化特征。高電壓平臺研發成為競爭焦點,英諾賽科700V器件已在家電領域量產,未來將拓展至空調等大家電;三安光電持續推進1200V器件研發。系統級解決方案方面,合封技術通過集成驅動芯片和保護器件,顯著提升系統效率并降低設計成本。車規級認證形成技術壁壘,士蘭微和華潤微加速推進AEC-Q101認證,聞泰科技通過嚴苛的車企驗證,推動國內供應鏈自主化進程。
新興應用領域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開啟后,氮化鎵器件在關節驅動和電源管理中的滲透率快速提升,預計2030年全球出貨量將達百萬級。低空經濟領域,三安光電已與飛行器企業開展器件評估,為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提供動力支持。消費電子領域,GaN器件從快充向空調、電視等高端家電延伸,英諾賽科與頭部品牌合作推動技術普及。AI數據中心向兆瓦級供電演進,氮化鎵在電源轉換中的滲透率預計從10%提升至30%以上。
產業模式創新推動競爭力升級。IDM模式優勢持續顯現,英諾賽科新品研發周期縮短至6-9個月,華潤微通過全鏈條控制實現快速迭代。供應鏈自主化方面,三安光電、聚燦光電加大國產襯底和設備導入力度,降低對海外依賴。全球化布局形成雙循環格局,國內企業通過海外建廠和技術合作拓展市場,同時保障本土供應鏈安全,這種協同模式有效提升了產業抗風險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