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導體產業鏈中,若論哪個環節我國最具話語權,芯片封測領域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明星。芯片制造流程復雜,若將其比作制作一件衣服,設計環節如同繪制高端芯片的“圖紙”,目前多數高端“圖紙”被歐美巨頭掌控;而7納米以下的先進制程織造,則高度依賴臺積電、三星等頂尖“裁縫”。相比之下,芯片封測更像是將剪裁好的布料進行縫合、測試,最終制成可穿用的成衣,是芯片實現功能、走向市場的最后一道關鍵工序。
盡管我國在芯片前端制造環節受限,難以生產單一大型芯片,但封測企業憑借2.5D/3D、Chiplet(芯粒)等先進封裝技術,能夠將多個小芯片高效集成,使產品性能達到高端芯片水平。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三家中國封測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總份額合計超過35%,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表現最為突出的環節。其中,長電科技更是以絕對優勢領跑行業。
2024年,長電科技以約15%的全球市占率穩居全球第三、大陸第一。2025年前三季度,其營業收入達286.69億元,遠超通富微電的201.16億元和華天科技的123.8億元。然而,在這看似亮眼的營收數據背后,公司的凈利潤卻出現下滑。2025年前三季度,長電科技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4.8%,達到280億元,但凈利潤卻同比下降11.4%,不足10億元。這一現象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為何營收增長的長電科技,凈利潤卻出現下滑?
深入分析發現,長電科技面臨多重挑戰。首先,行業競爭加劇,原材料價格上漲。自2023年半導體行業回暖以來,封測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長電科技面臨同行“貼身肉搏”的壓力。2021年,公司凈利率為9.71%,而到2025年前三季度,這一數字已降至3.32%,盈利空間被大幅壓縮。相比之下,通富微電通過綁定大客戶策略,凈利率不降反升,2025年前三季度達到4.94%。通富微電2024年前五大客戶銷售收入占比高達70%,其中第一大客戶占比達50.35%;而長電科技2024年前五大客戶占比僅為52.32%,客戶分布更為分散,導致其在市場競爭中面臨更大壓力。
其次,大規模擴產帶來短期成本壓力。2021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長電科技的在建工程金額從6.61億元攀升至39.71億元,尤其是2024年以來,擴建步伐明顯加快,在江蘇、上海等多地同步推進新廠建設。然而,新廠尚處于產能爬坡階段,尚未形成規模收入,但折舊費用等成本已開始顯現。僅2025年上半年,公司固定資產折舊費用就增加18.8億元,對短期利潤造成顯著影響。長電科技目前正處于“以投入換未來”的關鍵階段,一邊是快速擴張的產能布局,另一邊是新廠未滿產前的成本負擔,利潤空間因此受到擠壓。
費用率上升也是利潤下滑的重要原因。近年來,長電科技加大研發投入,以自主開發的XDFOI Chiplet平臺為基礎,構建了覆蓋2.5D、3D等多維異構的先進封裝體系。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研發費用同比增加24.7%,達到15.4億元,研發費用率升至5.36%。同時,新建工廠導致管理費用增加,薪酬支出上升;匯率波動也推高了財務費用。2021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三費費率整體從8.45%上升至9.97%,進一步侵蝕了利潤空間。
面對“增收不增利”的局面,長電科技已找到破局之道。公司2024年與2025年擴建的兩大項目基地,分別聚焦先進封裝和汽車電子領域。先進封裝被視為封測行業的未來方向,其突破了摩爾定律的限制,具備更高集成度和更小尺寸的特性,更受國際巨頭青睞。長電科技2025年中報顯示,其八大主要子公司中,僅三家盈利,且均屬于先進封裝領域,專注于SiP、晶圓級封裝等業務,技術涵蓋晶圓級封裝(WLP)和2.5D、3D封裝等。先進封裝有望成為公司未來業績增長的核心引擎。
汽車電子則是另一片快速崛起的“新大陸”。2025年上半年,長電科技汽車電子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4.2%。這一增長背后是需求的爆發式提升:傳統汽車每輛搭載300至500個芯片,而新能源智能汽車因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系統的需求,每輛芯片搭載量已達約3000個。長電科技不僅專注于封裝車用芯片,還積極綁定汽車產業生態。作為中國大陸首家加入AEC汽車電子委員會的封測企業,其海內外八大生產基地均通過車規級質量認證,技術和質量體系獲得汽車行業嚴格認可。2025年上半年,公司專門的車規級芯片封測基地已完成建設,下半年將通線投產,專注于滿足智能汽車對高性能、高可靠性封裝的需求,成為公司搶占汽車電子市場的關鍵布局。
長電科技目前正將大量資金投入擴建先進產線,短期來看,公司“只見擴產,未見利潤增長”;但從長期視角,這是為承接先進封裝和汽車電子訂單儲備產能。待新產線完成爬坡,這些前瞻性布局或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利潤。不過,以上分析不構成具體買賣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