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iPhone Air停產的消息在網絡上引發廣泛討論。有博主聲稱,這款機型因國內外市場銷量低迷,已進入停產狀態。然而,經核查發現,這一說法存在嚴重斷章取義——原博主提到的“停產”實際僅指金屬件加工環節的暫停,而非整機停產。相關零部件在發布前已提前完成生產,目前庫存足以滿足訂單需求,蘋果計劃在積累一定訂單量后再恢復新批次金屬件的生產。
從銷量預期來看,iPhone Air的市場表現符合行業預判。供應鏈消息顯示,蘋果內部對該機型的銷量目標設定為百萬級,遠低于iPhone 17標準版和Pro版千萬級的預期。這種差異化定位早在其發布時已顯露端倪,因此當前銷量遇冷的情況并未超出業界預期。
拋開市場表現,這款機型在技術層面的探索更具討論價值。通過拆解兩臺iPhone Air發現,其設計理念遠超出“為折疊屏試水”的簡單定位,更像是蘋果未來十年技術路線的實驗性載體。其創新主要集中在材料工藝、空間堆疊和元器件小型化三個維度。
在材料應用方面,iPhone Air成為今年三款新機中唯一采用鈦金屬的機型。與市面常見的純鈦不同,蘋果自iPhone 15 Pro系列起便使用5級鈦合金。這種材料在90%鈦的基礎上摻入6%鋁和4%釩,形成所謂“黃金配比”。鋁元素的加入增強了合金的耐熱性和結構穩定性,使其在高溫環境下不易變形;釩元素則提升了材料的可鍛性和斷裂韌性,既便于加工又能在沖擊下保持完整。這種航空級材料的應用,使得iPhone Air的中框在保持0.6毫米超薄厚度的同時,仍具備出色的抗凹陷能力。
機身內部的空間布局呈現顯著變革。與前代產品不同,iPhone Air采用類似安卓陣營的三段式結構:主板橫向排列并上移,形成從上至下依次為攝像頭/主板、電池、馬達及麥克風的分層設計。這種布局既避免了機身彎折時對主板的直接沖擊,又為電池騰出約60%的內部空間。盡管如此,實測顯示其3149mAh電池在3小時續航測試后僅剩67%電量,表現落后于iPhone 17標準版。值得注意的是,蘋果為優化超薄機身,不僅取消了底部揚聲器,還將前置攝像頭模組下移,以適應頂部拓展平臺的空間需求。
頂部區域的“高原式”拓展平臺設計堪稱空間利用的典范。該區域通過內部挖空處理,容納了攝像頭、揚聲器及主板雙層疊板。為彌補結構強度損失,蘋果在平臺四周采用點膠加固工藝,并嵌入金屬片增強穩定性。盡管如此,實際測試表明該區域仍屬易損部位。后置攝像頭與頂部揚聲器的結構優化值得關注:揚聲器中間凹陷處恰好可容納背部麥克風和閃光燈模組,這種緊湊排列對零部件精度提出極高要求,稍有偏差就會導致組裝失敗。
元器件小型化方面,雙層疊板主板的厚度僅0.54毫米,重量不足10克,卻能提供A19 Pro級別的運算能力。這種超微型化設計為可穿戴設備開辟了想象空間。更引人注目的是電源部分的SiP封裝技術,該技術將處理器、內存、射頻等模塊集成至單一基板,通過類似芯片制造的切割工藝形成獨立模塊。這種系統級封裝方案在提升集成度的同時,實現了更優的性能功耗比。此前該技術已應用于Apple Watch,此次向手機領域的遷移,預示著蘋果電子設備將向更高集成度發展。
從設計哲學轉變來看,iPhone Air與iPhone 17 Pro形成鮮明對比。后者采用的“一體式鋁合金機身”雖被詬病外觀保守,卻帶來了更堅固的結構、更優的散熱及更長的續航。而iPhone Air則延續了蘋果對極致設計的追求,在材料創新、空間壓縮和元件微型化等方面展開突破。這種設計優先的理念,結合C1X基帶芯片等新技術應用,或許正在為“透明玻璃手機”等未來產品形態鋪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