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觸底反彈的跡象愈發明顯,部分企業率先走出業績低谷,其中硅料龍頭企業協鑫科技的表現尤為引人關注。10月16日,該公司發布自愿公告稱,其光伏材料業務在第三季度實現扭虧為盈,未經審核利潤達9.6億元,較去年同期18.1億元的虧損大幅改善。這一數據被視為行業回暖的重要信號,但市場反應卻出乎意料。
公告發布次日,協鑫科技股價高開低走,最終收跌6.52%,總市值定格在393億港元。盡管年內累計漲幅約20%,但在光伏板塊中表現并不突出。市場對業績改善的冷淡反應,源于對其盈利質量的質疑——公司第三季度扭虧的關鍵,并非主營業務盈利能力的根本性提升,而是通過出售聯營公司鑫華半導體獲得6.4億元非經常性收益。
鑫華半導體的戰略價值遠超財務數字。這家由協鑫集團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于2015年合資成立的企業,專注電子級高純多晶硅研發生產。在半導體材料領域,電子級多晶硅與光刻機并稱兩大"卡脖子"環節,其純度要求達11個9以上。此前該市場被德國瓦克化學、美國Hemlock等國際巨頭壟斷,每公斤售價高達3000-5000元,是太陽能級多晶硅價格的近百倍。鑫華半導體不僅實現13個9的超高純度突破,更在2024年底建成內蒙古1萬噸電子級多晶硅項目,成為國內唯一能為12英寸大硅片提供原料的企業,直接服務某科技巨頭14nm至7nm芯片供應鏈。2024年12月,該公司已完成科創板上市輔導驗收,原計劃2025年申報IPO。
協鑫科技的"斷臂求生"實屬無奈。作為業內公認的技術驅動型企業,其長期堅持顛覆性光伏技術研發,顆粒硅技術便是典型代表。該技術采用硅烷流化床法,生產出的顆粒硅在能耗、成本和碳足跡方面較傳統改良西門子法生產的棒狀硅具有顯著優勢,被視為下一代硅基材料。但技術突破的代價是持續高額投入:2024年研發開支達11.02億元,遠超同行大全能源的3278萬元。這種戰略選擇導致公司經營壓力劇增——2024年虧損47.5億元,今年上半年再虧17.76億元。現金流持續消耗,疊加集團內協鑫集成約40億元定向增發計劃受阻,最終迫使公司出售核心資產。
顆粒硅技術的商業化進程正在改寫行業格局。傳統改良西門子法雖技術成熟、成本較低,但存在兩大缺陷:生產過程需反復加熱冷卻導致噸產品電耗高達6萬度;間歇式生產流程易引入雜質。而硅烷流化床法通過硅烷氣體在硅籽晶上持續沉積,直接生成1-2毫米顆粒狀多晶硅,不僅實現連續化生產,反應溫度也降至500-800℃。此前該技術因金屬含量高、碳含量高、含粉料及氫等問題遭隆基綠能等光伏巨頭質疑,但隨著技術改良,其成本優勢日益凸顯。協鑫科技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顆粒硅現金成本已降至25.31元/公斤,較市場均價低近10%。
這場技術豪賭的成效正在顯現。盡管出售鑫華半導體引發市場爭議,但協鑫科技通過資產置換獲得了主營技術路線持續推進的寶貴資源。在硅烷流化床法技術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公司正逐步走出行業低谷。顆粒硅的商業化突破不僅重塑了多晶硅生產格局,更可能推動光伏產業鏈向更低能耗、更低成本的方向演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