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研發進程近期出現調整,其原型機發布與量產規劃均被推遲。此前市場普遍預期Optimus 3.0將于今年第四季度亮相,并啟動小規模生產,但特斯拉在第三季度財報會議上宣布,該原型機將延期至明年第一季度發布,量產時間則從2026年初延后至2026年底。同時,特斯拉計劃在明年年底前建成可年產百萬臺Optimus的生產線。
Optimus的研發路徑與特斯拉的工程文化緊密相連。從初代產品到V2版本,團隊始終遵循“快速試錯、迭代優化”的原則。V2作為功能樣機,主要驗證運動控制與感知算法,但因結構復雜、裝配難度高,難以實現規模化生產。為此,V3版本以“可制造性”為核心重新設計,通過模塊化結構提升生產效率,并在執行機構與手部靈活性上取得突破,使其能夠完成更復雜的物理交互任務。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近期將大量精力投入Optimus項目,頻繁參與工程會議,推動研發與制造環節的同步進行。這種“制造驅動設計”的模式,旨在將特斯拉在汽車生產領域的經驗復制到機器人領域。例如,原計劃于2025年建成的年產百萬臺生產線,因研發進度調整,量產時間推遲了約8個月。
供應鏈整合是Optimus面臨的另一挑戰。由于美國缺乏成熟的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特斯拉選擇自主開發電機、執行器、芯片及軟件,構建垂直整合的生態系統。這一過程需要持續迭代研發與生產對接,導致項目周期延長。其中,手部系統的研發尤為復雜——該部位擁有超過20個自由度,需平衡力量、柔韌性與精度,其技術難度遠超機器人其他部件。特斯拉通過新型微驅動器與傳感算法,逐步攻克這一難題,為機器人的實際作業能力奠定基礎。
Optimus的智能核心源于特斯拉自動駕駛領域的“真實世界AI”體系。與依賴云端推理的通用大模型不同,特斯拉AI強調本地化感知、規劃與決策能力。其模型經過數百萬輛汽車的道路數據訓練,現已遷移至機器人平臺,使Optimus具備環境理解、自主移動及語音交互功能。目前,該機器人已在特斯拉帕洛阿爾托總部實現自主行走,并能響應訪客的導航請求。
特斯拉還在探索與馬斯克旗下XAI項目的協同。XAI專注于語義推理與自然語言理解,而特斯拉AI則負責物理交互與實時執行。兩者結合后,Optimus有望形成“語義驅動的物理智能”體系——既能理解復雜任務指令,又能高效完成動作執行。例如,用戶可通過自然語言指令機器人完成特定操作,而Optimus能根據環境變化動態調整行為策略。
在生產策略上,特斯拉延續了“邊生產、邊優化”的循環機制。與傳統制造業凍結設計后再量產的模式不同,特斯拉選擇在量產過程中持續迭代產品,通過快速反饋縮短技術驗證周期。這種策略雖帶來短期不確定性,但符合特斯拉一貫的工程節奏,也為其在機器人領域保持技術領先提供了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