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賽道上,一場關于未來形態的較量正在上演。特斯拉與Figure幾乎同時宣布推出第三代產品,但市場反響卻大相徑庭——當Figure 03以家庭場景視頻刷屏時,馬斯克的Optimus V3僅展示了操作爆米花機的片段。這場技術路線之爭,折射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產業思維。
Figure創始人Brett Adcock的敘事策略堪稱教科書級。在X平臺發布的演示視頻中,Figure 03在真實家庭環境中輕放碗盤、避開寵物、整理臺面,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機器人生活"的可行性。這種去工程化、重場景化的展示方式,成功將產品從實驗室推向公眾視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馬斯克仍聚焦于AI芯片、執行器等底層技術,這些對投資者至關重要的參數,卻難以轉化為大眾可感知的故事。
技術路徑的分野在2024年春天徹底顯現。Figure 02接入OpenAI模型后,首次實現了語音指令理解與任務規劃,讓機器人具備"理解人"的能力。而特斯拉堅持的視覺學習方案,雖具有可擴展性,卻面臨"看得見但摸不著"的困境——機器人能模仿人類動作,卻無法感知操作力度。這種差異導致Figure 03已能完成3克壓力的精細操作,而Optimus的機械手仍因執行器短缺停滯不前。
產業布局的速度同樣拉開差距。Figure在加州啟用的BotQ工廠年產能達1.2萬臺,實現從手工組裝到流水線生產的跨越。同步啟動的Project Go-Big數據集工廠,通過萬臺機器人采集日常任務數據,構建起覆蓋廚房、倉庫、辦公室的"世界記憶庫"。這種AI公司典型的"智能先行"策略,與特斯拉"系統優先"的路線形成強烈反差。馬斯克在2025年初關閉Dojo訓練中心,將資源全部投入算力與控制系統,這種穩扎穩打的打法雖確保了技術可控性,卻錯失了搶占輿論高地的先機。
組織架構的動蕩進一步影響項目推進。2025年6月,Optimus項目負責人Milan Kova?離職,隨后特斯拉對前員工創立的機器人公司提起商業機密訴訟。供應鏈方面,盡管囤積大量未安裝機械手的機體,但關鍵部件生產仍嚴重滯后。這些現實困境迫使馬斯克調整預期——從2023年宣稱的"年底數千臺工廠應用",到2025年僅能保證原型機在辦公室走動,量產計劃已推遲至2026年初。
Brett的加速策略則展現出新興AI公司的靈活性。Figure通過自研Helix系統實現"看見-行動"的閉環,指尖壓力傳感與柔性外層設計,使機器人能安全接觸人類。這種"先讓智能跑起來"的思維,與其創始人背景密切相關——作為連續創業者,Brett沒有特斯拉的產業包袱,得以將全部資源押注在機器人落地場景上。他在接受《Forbes》采訪時直言:"我們不是為了展示而造機器人,而是要讓它們真正進入世界。"
馬斯克的謹慎源于多重考量。除了技術復雜性,他對控制權的擔憂也影響項目節奏。在最新電話會議中,他坦言:"如果我建立龐大的機器人大軍,會不會有一天被排除在掌控者之外?"這種顧慮與特斯拉整體AI戰略密切相關——作為CEO,他需要為能源網絡、芯片體系等業務留出容錯空間,避免未完成的產品成為股價風險。
華鑫證券研報指出,馬斯克的工作重心正在回歸機器人業務,但多線并行導致進度滯后。而Figure的快速推進,本質上是一場敘事與技術的雙重博弈。當后者用視頻和數據集搶占公眾想象時,前者仍在調試后臺引擎。這種周期錯位意味著,真正的勝負手不在誰先亮相,而在誰能讓百萬臺機器人穩定運行——這考驗著能源供給、制造工藝與供應鏈管理的綜合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