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正經歷一場以固態電池為核心的技術革命。當傳統鋰離子電池接近性能極限時,全固態電池憑借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競相布局的焦點。2025年,這一領域的技術突破與產業化進程明顯加速,中國科學家攻克關鍵技術難關,推動固態電池續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大關。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指出,全固態電池已進入核心技術突破與驗證階段,預計2-3年內實現小批量裝車。整車企業、傳統電池廠商及新興勢力均加大投入,試圖通過固態電池賽道重塑產業格局。寧德時代將全固態電池研發團隊擴充至千人規模,主攻硫化物路線并進入20Ah樣品試制階段;國軒高科的中試量產線已啟動設計,計劃建設2GWh產能;太藍新能源則提出"4321"減材制造理念,優化生產工藝。
產業鏈上游材料企業同步發力。貝特瑞發布的固態電池材料解決方案中,3D多孔鋰碳復合材料和硫化物電解質已具備商業化條件;恩捷股份在云南投建的硫化物電解質項目年產能達1000噸;中自科技的中試平臺入選成都高新區重點名單,加速技術成果轉化。這些突破為固態電池量產奠定材料基礎。
車企端競爭更為激烈。東風汽車構建自主供應鏈體系,推出350Wh/kg固態電池產品,續航突破1000公里;長安汽車計劃2026年裝車驗證,2027年量產400Wh/kg電池,續航達1500公里且安全性提升70%;上汽集團宣布新一代固態電池將于年底裝車,"光啟電池"2027年落地;廣汽集團則明確2026年在昊鉑車型搭載固態電池。國際巨頭中,豐田計劃2027年推出固態電池車型,三星SDI聚焦硫化物路線,奔馳測試車已開展道路試驗。

技術突破背后,產業化仍面臨多重挑戰。成本問題是首要障礙,全固態電芯成本達5元/Wh,是液態電池的10倍。以80kWh電池包計算,固態電池成本高達40萬元,遠超液態電池的4萬-4.4萬元。蜂巢能源董事長楊紅新直言,量產需克服材料、工藝、產業鏈等難題。乘聯會數據顯示,2025年9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均價為15.8萬元,固態電池成本增量足以購買兩輛新車。
運行壓力要求是另一技術瓶頸。全固態電芯依賴固態電解質傳導離子,需維持兆帕級壓力環境,而液態電池因電解液流動性無需額外加壓。技術路線分歧尚未解決,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路線各有優劣,行業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警告,當前多數"固態電池"實為半固態產品,仍含液態電解質,距離真正全固態電池量產需8-10年,過度宣傳可能誤導公眾。
盡管挑戰重重,中國在固態電池領域的專利布局已領先全球。2024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申請的全固態電池專利數量達日本的三倍。車百智庫報告顯示,液態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接近350Wh/kg上限,而全固態電池有望突破500Wh/kg。隨著技術持續突破,固態電池正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臨界點,這場關乎新能源汽車未來格局的競賽已進入關鍵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