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頂級機器人賽事ICRA在美國舉辦期間,一臺來自中國的雙臂機器人以“零干預”完成高精度操作,力壓群雄摘得桂冠。當其他參賽設備仍需工程師通過遙控完成動作時,這臺機器人僅憑視覺感知系統,就實現了硅膠柱安裝、透明試管操作等復雜任務。其核心技術源于跨維智能自主研發的具身智能大模型,標志著中國在機器人自主決策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基于這項突破性技術,跨維智能于2025年初推出全球首款搭載Sim2Real智能引擎的人形機器人W1。該產品采用虛擬仿真訓練體系,可在數字空間完成上萬種場景的自主學習,實現“零成本試錯”。其視覺系統突破傳統限制,不僅能精準識別物體尺寸與空間位置,還能在強光、透明材質等復雜環境下穩定工作。今年7月發布的升級版W1 Pro,進一步強化了環境適應能力。
在商業化進程中,跨維智能走出差異化路徑。當行業還在探討技術可行性時,該公司已通過“仿真-感知-決策”一體化系統,在智能制造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其解決方案為庫卡、ABB等工業機械臂配備智能“大腦”,使設備能通過3D模型文件自主學習操作,即使面對零件堆放雜亂、表面油污等復雜工況,仍能保持高效作業。這項技術已服務于美的、中國中車等50余個行業的數百個項目,2024年營收突破數千萬元。
資本市場的認可印證了技術價值。近日,該公司完成數億元A1&A2輪融資,成都科創投、洪泰基金領投,聯想創投等機構跟投。這筆資金將用于加速人形機器人量產,其最新產品W1 Pro已進入商業服務領域,咖啡制作機器人成為商場引流新寵,科研教育版本則為高校提供標準化實驗平臺。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跨維智能創始人賈奎教授的前瞻布局。這位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的學者,2016年回國組建國內首個三維空間AI實驗室,專注解決傳統AI的“平面化認知”難題。2021年創立跨維智能后,其團隊開發的DexVerse?引擎構建出虛擬訓練場,讓機器人通過海量虛擬場景積累經驗,這種“數字孿生”訓練模式使學習效率提升數十倍。
在人形機器人研發中,跨維智能展現出驚人的執行力。面對特斯拉Optimus引發的全球競爭,公司CTO金毅博士帶領團隊僅用兩個月就完成首款產品開發。這個由前三星電子首席工程師領銜的團隊,將工業場景積累的技術快速遷移至人形本體,使W1系列具備快速迭代能力。目前,第二代產品已實現穩定量產,商業服務領域訂單量持續攀升。
從智能制造到人形服務,跨維智能正構建具身智能的完整生態。其標準化模塊設計使智能系統能快速適配不同機械載體,這種“即插即用”的特性大幅降低應用門檻。隨著W1 Pro在科研教育市場的普及,該公司正為通用型具身智能產品奠定基礎,目標是通過持續拓展能力邊界,讓智能機器人服務更多元化的場景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