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大灣區國際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大會上,一個引人注目的產業趨勢正在浮現:具身智能機器人市場的蓬勃發展,正為國內傳感器產業注入強勁動力,推動其突破傳統應用邊界,開辟新的增長空間。這場由機器人產業變革引發的傳感器市場擴容,不僅體現在規模擴張上,更在技術突破與產業格局重塑中展現出深遠影響。
具身智能機器人對感知能力的極致追求,成為推動傳感器技術迭代的核心驅動力。以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天工"為例,這款在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百米賽跑中奪冠的機器人,其自主奔跑能力背后是精密傳感器網絡的支撐。無錫北微傳感科技有限公司的DMC630慣性傳感器(IMU)被集成于機器人頭部、軀干和腰部,通過實時監測姿態、朝向和傾斜角度,為運動控制算法提供關鍵數據,使機器人能在復雜環境中保持平衡并規劃行動路徑。這種多模態感知融合(慣性傳感器+視覺+激光雷達)的技術方案,正成為具身智能機器人的標配。
與傳統工業機器人不同,具身智能機器人需要具備"類人"的環境適應能力。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指出,這類機器人必須能"看見"物體特征、"感知"操作力度、"判斷"環境變化,這對視覺、觸覺、力覺乃至溫濕度傳感器的綜合性能提出嚴苛要求。大會現場展示的靈巧手、機器狗、人形機器人等產品,均通過強化感知系統實現從"機械執行"到"智能感知"的跨越,傳感器由此成為機器人智能化的核心基礎設施。
市場數據印證了這一變革的商業價值。西南證券研報顯示,感知系統占機器人總成本的約20%,而2024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已突破4061.2億元,同比增長11.4%,預計2027年將達5793.4億元。其中,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成為關鍵引擎——MIR睿工業數據顯示,2024年該領域六維力傳感器出貨量同比激增1100%,國產化率從4年前的19%提升至57.8%。
在這場產業變革中,國產傳感器企業正通過技術創新打破外資壟斷。戴盟(深圳)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全球首款毫米級厚度視觸覺傳感器,將感知單元密度提升至每平方厘米數萬個,在保持高分辨率的同時將厚度從厘米級壓縮至毫米級,使機器人具備"辨物知質"的精細操作能力。柯力傳感通過投資北微傳感,在慣性傳感器領域構建技術壁壘;越疆、途見科技等企業在電子皮膚領域展現全球競爭力;安培龍則依托汽車產業鏈優勢,致力于降低人形機器人傳感器成本。
盡管取得突破,國產傳感器仍面臨多重挑戰。華源證券研報顯示,IMU市場前五大外資廠商占據88%份額,六維力傳感器由美日企業主導,柔性電子皮膚領域海外技術同樣領先。國內企業普遍存在芯片制造能力不足的問題,高端產品依賴海外晶圓廠流片,且需突破海外廠商建立的"客戶壁壘"。業內人士指出,技術積累、成本優勢與市場認可度的提升,仍是國產傳感器沖擊高端市場的必經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