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市場正經歷一場微妙而深刻的格局演變。兩大行業巨頭特斯拉與比亞迪,在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發布后,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前者憑借交付量創新高維持市場熱度,后者則在銷量增速放緩中暴露利潤壓力,這場看似相反的路徑選擇,實則預示著行業下半場的競爭邏輯已發生根本性轉變。
特斯拉第三季度交付量達49.7萬輛,營收同比增長12%至281億美元,雙雙刷新歷史紀錄。但這份亮眼成績單背后,凈利潤同比驟降37%至13.7億美元,歸母凈利率下滑至4.9%。市場分析指出,美國市場補貼退坡前的搶購潮與中國市場Model Y三排座版本推出,成為推動銷量增長的兩大臨時性因素。當這些短期刺激消退,四季度銷量環比回落的可能性顯著增加。更令投資者擔憂的是,被寄予厚望的廉價車型Model 2.5項目在財報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現有車型的減配降價策略——美國市場標準版Model Y售價降至4萬美元以下,若該策略延伸至中國市場,特斯拉將直接切入比亞迪主力價格帶。
支撐特斯拉高估值的AI業務同樣面臨挑戰。FSD完全自動駕駛系統V14版本在北美市場付費滲透率低迷,中國、歐洲等關鍵市場的運營許可尚未取得突破;Optimus機器人量產計劃從2026年初推遲至年底,3.0原型機發布時間延后至明年一季度。為維持市場信心,特斯拉將研發費用與資本開支提升至38.8億美元,其中HW5.0芯片、Robotaxi等項目成為資金投入重點。這種"用當下利潤換未來空間"的策略,使得特斯拉凈利率從上年同期的15.4%大幅下滑至5.3%,市盈率卻仍維持在283倍的高位。
比亞迪的困境則呈現出不同維度。盡管前三季度累計銷量完成全年目標的七成,但9月單月銷量同比下滑5.5%,二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30%,創下三年多來首次季度利潤下滑記錄。賣車毛利率降至18.7%,單車凈利潤約0.5萬元,較市場預期低0.3萬元。深層次原因在于,DM 5.0插電混動技術面臨吉利雷神電混、長城Hi4等競品的圍剿,全球市場份額從近40%壓縮至28.9%。高度垂直一體化的重資產模式在銷量增速放緩時暴露出脆弱性——二季度固定資產規模擴大導致單車成本環比上漲1萬元,即便通過出海與高端化策略將單車價格提升至13.7萬元,仍難以完全對沖成本壓力。
估值體系的分化折射出市場認知的差異。特斯拉283倍的滾動市盈率建立在"技術溢價"邏輯之上,智能駕駛、4680電芯等創新技術構成其核心護城河。即便凈利率大幅下滑,只要AI業務實現從0到1的突破,估值仍有上行空間。比亞迪20倍的市盈率則更多反映"規模效應"的現實,垂直一體化模式使其在成本控制上具有優勢,但高端化與全球化進程需要時間積累。當特斯拉凈利率從15.4%降至5.3%、比亞迪從3.9%降至3.2%時,兩家企業的差距正在收窄,競爭天平的傾斜方向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這場對決的本質,是兩種商業模式的直接碰撞。特斯拉押注未來技術商業化,通過規模擴張為AI業務爭取驗證期;比亞迪則依托現有優勢向高端市場突破,用利潤換取轉型空間。行業觀察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車市場已從"高增長、高估值"的上半場,進入"增長放緩、利潤承壓"的下半場。企業能否在守住當下利潤與看見未來方向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成為決定競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