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地外生命的探索從未停歇,盡管至今仍未在月球、火星或其他系外行星上發現確鑿的生命痕跡,但科學家們始終堅信,宇宙浩瀚,地球并非唯一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近日,天文學界迎來一項激動人心的發現——一顆名為GJ 251c的“超級地球”被確認存在于恒星宜居帶內,與地球相距不足20光年。
GJ 251c的質量約為地球的四倍,同樣屬于巖石行星,但其體積和重量均超過地球。科學家之所以稱其為“超級地球”,不僅因其規模,更因其位于恒星GJ 251的宜居帶內。宜居帶,又稱“黃金區”,是指行星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的區域,而液態水、適宜的溫度和大氣層被認為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
這顆新發現的行星圍繞一顆紅矮星運行。紅矮星雖然質量較小、表面溫度較低,但往往活動劇烈,會頻繁釋放強耀斑,可能剝離附近行星的大氣層。過去,科學家在紅矮星宜居帶內發現的多顆巖石行星,如Proxima Centauri b、TRAPPIST-1e和f等,均因這一原因被認為不太可能存在生命。然而,GJ 251c的情況有所不同。
GJ 251的質量約為太陽的36%,而GJ 251c與恒星的距離相對較遠,這使其大氣層被剝離的風險大幅降低。科學家推測,這種距離優勢可能為GJ 251c保留大氣層提供了條件,進而增加了其存在生命的可能性。盡管目前尚無法確定該行星是否擁有大氣層或生命跡象,但其獨特的軌道位置已使其成為未來探索的重點目標。
GJ 251c的發現并非一蹴而就。科學家通過觀測恒星GJ 251的微小擺動,推斷其周圍存在行星。2020年,該系統中的另一顆行星GJ 251b已被確認,其圍繞恒星的運行周期為14天。而GJ 251c的運行周期則為54天,表明兩顆行星之間存在顯著距離。這一發現是科學家二十余年持續觀測的結果,體現了天文學研究的耐心與精密。
目前,判斷GJ 251c是否擁有大氣層仍面臨技術挑戰。現有的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尚無法完成這一任務,而下一代30米級望遠鏡也難以確保通過光反射監測到大氣特征。科學家期待,計劃于2040年發射的“宜居世界觀測站”可能提供更確切的答案。這一巨型空間望遠鏡將具備更強的觀測能力,或能揭開GJ 251c的更多秘密。
人類對未知的探索從未停止。盡管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地球之外存在生命,但科學家們始終保持樂觀。或許在某個遙遠的星球上,另一種文明正以我們尚未理解的方式存在,只是雙方尚未發現彼此。這種好奇心與探索欲,正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