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二十一運載火箭組合體完成轉運至發射區,發射場各項設備設施均處于良好狀態。技術人員正按計劃開展發射前的系統檢查與測試工作,標志著這項備受矚目的航天任務進入最后沖刺階段。此次轉運也意味著神舟二十號飛船在軌運行滿六個月后,其返回地球的倒計時已正式啟動。
自4月24日發射升空以來,神舟二十號飛船已持續在軌運行180天。作為中國空間站建設的重要環節,該飛船的圓滿完成任務為后續載人航天活動積累了寶貴經驗。隨著神舟二十一號任務啟動,返回艙著陸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正有序推進。
細心的航天愛好者或許注意到,飛船在發射階段與在軌飛行時外觀潔凈如新,而返回地球后返回艙表面往往呈現焦黑狀態。這種顯著差異源于飛船重返大氣層時經歷的極端熱環境。當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約7.9公里/秒)進入大氣層時,高速運動導致的氣動加熱效應使艙體表面溫度驟升至1000℃以上,這種物理現象在所有具備大氣層的星球著陸過程中普遍存在。
以火星探測為例,此前多個火星著陸器在穿越火星稀薄大氣層時,同樣需要承受數百攝氏度的高溫考驗。金星探測面臨更嚴峻挑戰,其大氣密度是地球的90倍,導致著陸器需承受更強烈的熱沖擊。相較之下,月球等無大氣天體的著陸過程則無需應對此類問題。
盡管面臨極端熱環境,但載人飛船返回艙通過多重防護措施確保內部安全。艙體采用特殊耐高溫合金制造,底部配備復合防熱結構,表面涂覆的燒蝕材料在高溫下會逐步分解帶走熱量。這種設計既利用大氣阻力實現自然減速,又避免了攜帶過量推進劑導致的有效載荷損失,為航天員創造了安全舒適的返回環境。
在航天器研發領域,兩款新型運載火箭的研制進展同樣引人注目。采用不銹鋼箭體的朱雀三號火箭已完成加注合練與靜態點火試驗,其4.5米箭體直徑與570噸起飛重量,可實現18噸級運載能力。該火箭一子級設計復用次數達20次,將顯著降低星座組網與空間站補給任務的發射成本。
另一款力箭二號中型運載火箭已通過船箭分離與模態試驗,其52米箭長與625噸起飛重量,可向太陽同步軌道輸送8噸載荷,或向近地軌道運送12噸物資。該火箭未來將承擔輕舟貨運飛船的發射任務,為中國空間站提供靈活高效的物資補給方案。
這兩款具備大運力、低成本特性的新型火箭,將共同推動我國大規模星座建設進程。通過提升發射效率與降低運輸成本,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朝著更高效、更可持續的方向穩步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