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由多國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在室內光伏技術標準化領域取得關鍵突破。他們首次制定了針對室內太陽能電池(IPVs)的精確測試標準,為行業提供了可靠的效率評估依據,這項成果被視為推動智能家居設備擺脫傳統電池供電的重要里程碑。
與傳統依賴陽光的太陽能模塊不同,室內光伏技術通過捕捉室內微弱光線為小型設備供電。但此前由于缺乏統一測試標準,不同實驗室測得的效率數據存在顯著差異。研究團隊指出,室內光源的色溫、輻射強度、照射角度甚至燈具外殼材質,都會改變光譜特性,導致測量結果不可靠,這成為制約技術發展的主要障礙。
該研究由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可持續能源工程學院主導,聯合加拿大Rayleigh Solar Tech、德國ASCA GmbH & Co. KG以及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共同完成。科研人員對晶體硅、鈣鈦礦和有機太陽能電池等主流技術進行了系統性測試,發現即使在相同照度下,不同光源條件仍會導致效率數據出現偏差。
研究團隊提出的解決方案包括采用參考電池作為校準工具,結合新的基準測試協議和光譜分類方法。實驗數據顯示,在1000勒克斯照度、3000開爾文色溫環境下,光源角度僅偏離10度就會導致效率變化超過5%。這種精確的測量體系使得不同實驗室的數據具備可比性,為技術優化提供了可靠依據。
測試結果表明,現代鈣鈦礦室內光伏在典型室內光照條件下(約200-500勒克斯)具有顯著優勢。每平方厘米電池可穩定輸出0.08毫瓦電力,100平方厘米(10×10厘米)的組件能提供8毫瓦持續供電,足以驅動環境傳感器、藍牙信標等低功耗設備,或為電子紙顯示器提供緩沖電源,甚至可在數日內為微型電池完成充電。
這項發表在《Joule》期刊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完整的室內光伏標準化框架。通過建立統一的測試方法和數據基準,為物聯網設備直接利用室內光線供電創造了條件。科研人員表示,該標準將加速室內光伏技術的商業化進程,推動電子產品向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