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宇站在新裝修的客廳里,目光掃過從拼多多購入的奶油色浴室柜和簡約吊燈。這位住在內蒙古根河市的居民不會想到,十年前通過綜藝節目第一次接觸的拼單購物,如今已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方式。從幾元錢的洗碗布到千元洗衣機,這個曾被稱作“中國冷極”的偏遠小城,正通過電商平臺與現代消費緊密相連。

在全年封凍期超過200天的根河市,過去居民采購生活用品需要驅車三小時前往主城區。2015年4G網絡剛普及時,移動支付還是新鮮事物。田宇記得第一次在拼多多拼單進口麥片的情景:“不用領券不用加購物車,微信里點兩下就完成了,這種購物方式特別適合我們這些忙于工作的人。”如今,這座小城的年活躍用戶已突破百萬,從家電到生鮮,各類商品都能實現四五天內包郵送達。
電商平臺的滲透力在更偏遠的地區得到印證。呼倫貝爾牧民白嘎麗瑪的蒙古包里,GPS定位器正實時追蹤著羊群位置。這位草原女性通過拼多多購置燈具、地板革等物資,將傳統民居改造成年收入十萬元的特色民宿。“以前買雙棉手套要15元,現在網上不到10元還包郵。”她展示著手機里的訂單記錄,2024年通過“百億補貼”購買的無人機,已成為記錄敖包會盛況的新工具。
在青海夏吾特村,公保加的“鄉村CBD”見證著消費變革。這位返鄉大學生在小超市增設的快遞驛站,從最初每天十幾個包裹發展到旅游季近兩百件。2022年平臺推出的“西進行動”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后,村民開始頻繁拼單。“縣城130元的插排,這里30元就能買到。”公保加指著貨架上的商品說,現在八成包裹都來自拼多多,連他自己都通過平臺進貨日用品。

四川涼山的美姑縣,吉克古千駕駛著配送車穿梭在鄉鎮間。作為多多買菜的網格站負責人,他親眼見證了平臺如何改變當地飲食結構。“以前家里一年到頭吃酸菜燉土豆,現在100元就能買齊七口人的火鍋食材。”每天上萬個雞蛋的配送量,折射出生鮮電商對高原山區的深度滲透。這位彝族青年如今只保留拼多多購物軟件:“價格最實在,退換貨還免費,完全不用比價。”
消費習慣的變遷在重慶山村尤為明顯。李春花最初只是幫老人代購,后來教會整個村子使用拼多多。“老人們最看重三點:價格實惠、質量可靠、免運費。”她展示著78歲獨居老人拼單的電磁爐和73歲老人購買的電飯鍋。在海南工作的陳晨則將平臺視為“線上百貨商城”,從職場女性的直發梳到二孩家庭的啟蒙繪本,近十年的拼單記錄完整保存著生活軌跡。
當直播帶貨、即時零售等新模式層出不窮時,拼多多始終聚焦電商本質。公保加在驛站處理退貨時發現,有時幾周都沒有一件退貨,“大家對質量普遍滿意”。這種信任轉化為驚人的用戶規模——平臺年活躍買家已接近9億,覆蓋從沿海到內陸的廣闊地域。正如田宇在新家沙發上露出的笑容,這場持續十年的消費普惠運動,正在重新定義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