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鑫證券最新發布的《傳感器行業報告:人形機器人“感官”,國產替代蓄勢待發》顯示,傳感器作為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核心部件,已成為人形機器人技術突破的關鍵領域。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達2269億美元,預計到2034年將增長至5510.3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8.4%;中國市場規模為3644.7億元,預計2026年將突破5547.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5%。
在人形機器人應用中,傳感器成本占比約20%-22%,其中力/力矩傳感器價值量最高,占傳感器總成本的50%以上。具體來看,單臺人形機器人需配備28個力/力矩傳感器、4個六維力傳感器(分布于手腕和腳腕各2個)、54個關節編碼器以及多類視覺傳感器。六維力傳感器因其能同時測量XYZ軸向力和環繞軸力矩,成為機器人感知系統的核心部件,但其制造面臨兩大挑戰:一是應變片粘貼依賴人工操作,效率較低;二是標定過程需要高成本設備且工作量大。
視覺傳感器領域,3D視覺技術(包括雙目、RGB-D方案)因能獲取“彩色+深度”信息,成為機器人環境感知的主流選擇。2019-2025年,全球3D視覺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達20%,預計2025年將達150億美元。技術路線方面,結構光、iToF和雙目視覺是主要方向,其中雙目視覺因測距范圍適中、適配性強,更符合人形機器人需求。特斯拉Optimus、優必選Walker S2等機型均采用純視覺或雙目方案。
目前,傳感器市場仍由海外廠商主導。例如,全球MEMS壓力傳感器市場中,博世占據33%的份額。但國內企業正通過技術創新和場景適配實現突破:奧比中光在中國服務機器人3D視覺傳感器市場的占有率超過70%,其產品已適配天工Pro機器人;思看科技深耕3D掃描領域,服務客戶超1萬家;安培龍構建了低、中、高壓全量程壓力傳感器矩陣,2025年上半年MEMS壓力傳感器營收同比增長382.33%;開特股份與西安旭彤合作,布局人形機器人一維力、六維力傳感器及編碼器。國內企業在MEMS工藝、六維力標定技術等核心領域持續突破,并針對車規級、機器人級產品進行場景適配,有望在人形機器人這一新興賽道實現彎道超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