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一則專利授權信息引發汽車行業關注——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申請的“一種電動風口結構”專利(公告號CN223443253U)正式獲得授權。這項2024年11月提交的技術方案,通過創新機械結構設計,為汽車空調系統優化提供了全新思路,標志著小米在智能電動汽車核心技術領域的又一次突破。

該專利核心在于重構傳統空調導風組件的機械結構。技術方案顯示,其創新設計的電動風口由風殼、支撐板和電機三大模塊構成,電機輸出端連接著集成雙轉盤的軌跡盤。通過電機驅動軌跡盤沿預設路徑運動,第一轉盤與第二轉盤上的擋板可實現獨立角度調節,從而精準控制風口開合幅度。相較于傳統多電機獨立驅動方案,這種單電機聯動設計不僅降低30%以上的零部件成本,更將結構厚度壓縮至傳統方案的60%,為車內空間布局創造更多可能性。
這項技術突破并非孤立事件。梳理小米汽車近期專利布局可見,其在車輛內部空間優化領域已形成系統化技術矩陣。例如同期公布的“卡扣安裝結構”專利,通過創新卡扣設計使線束固定裝置體積縮減45%,裝配工時減少30%;而“外飾組件”專利則采用模塊化設計理念,將傳統分散部件整合為標準化單元。這些技術相互協同,共同構建起小米汽車“毫米級空間革命”的設計哲學——在保證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將每個部件的尺寸精度控制在毫米級優化范圍內。
用戶體驗維度同樣體現著小米的技術思考。以電動風口專利為例,其擋板角度調節精度可達0.5度,不僅能實現更精準的溫度分區控制,還能通過動態調節降低風噪。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在“風刀空氣動力學組件”專利中亦有體現:通過優化前唇導流結構,車輛高速行駛時的氣動噪聲降低2.3分貝,同時風阻系數下降0.015Cd。這些看似微小的改進,實則通過技術疊加效應,共同構建起更靜謐、更節能的駕乘環境。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小米汽車的技術路徑正展現出獨特競爭力。截至目前,其已累計公布動力總成、智能座艙、輕量化材料等領域的核心專利超200項,形成從底層技術到應用創新的完整布局。特別是本次公布的電動風口結構,其單電機驅動雙擋板的設計思路,可能為行業空調系統設計提供全新范式。某主機廠工程師分析稱:“這種結構創新不僅解決空間與成本的矛盾,更通過機械聯動提升了系統可靠性,具有較高的技術推廣價值。”
在電動汽車產業加速變革的當下,小米汽車的技術積累正轉化為實際競爭力。其最新申報的800V高壓平臺專利,配合已公布的碳化硅電機控制技術,預示著下一代車型將具備更高效的能源利用率。而空間優化技術矩陣的應用,則使同等車身尺寸下,車內有效使用空間提升12%-15%。這些技術突破的疊加效應,正在重塑市場對小米汽車的認知——從智能設備制造商到具備全棧自研能力的汽車科技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