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上海烘焙市場因一款名為“潘娜托尼”的意大利圣誕面包掀起熱潮。這款外形類似國內果子面包的產品,在精品烘焙店售價高達數百元,部分高端餐廳甚至推出698元的空運版本,吸引章小蕙、董潔等名人推薦。這場看似由網紅效應驅動的消費現象,實則折射出消費者對烘焙產品價值認知的持續突破——當市場不斷試探價格天花板時,新的增長空間也隨之打開。
高端烘焙品牌通過話題營銷塑造了市場教育者的角色,但依賴持續營銷維持的高溢價模式,注定難以建立穩定的消費群體。當消費者新鮮感消退,或開始理性審視產品品質與價格的匹配度時,市場需求自然會流向兼具品質與性價比的品牌。這種轉變在2025年上半年的消費寒冬中尤為明顯:一級市場44個新消費項目僅獲得約28億元融資,二級市場食品飲料板塊股價累計下跌7.33%,營收增速較去年同期下滑4.32個百分點。
在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短保面包憑借多維優勢成為市場“壓艙石”。這類產品通過統一生產標準確保品質穩定,依托高效物流實現清晨送達,中央工廠模式帶來的規模效應使其價格維持在5-10元區間。更關鍵的是,少添加、更新鮮的特點精準契合健康消費趨勢,形成“品質接近現制面包,價格親民穩定”的獨特定位。萬聯證券報告指出,當市場呈現理性消費、情緒消費與健康消費共存特征時,具備抗周期能力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
杭州消費者李女士的購買習慣印證了這一趨勢。盡管所在城市網紅面包店密集,但她日常復購率最高的卻是桃李等全國性短保品牌。“高中晚自習和同桌分食的豆沙起酥面包,現在依然是我的‘舒適區’。”這種情感聯結背后,是大眾烘焙市場龐大的基本盤——據《2024年短保面包行業白皮書》顯示,該品類占據中國烘焙市場超65%份額,2029年市場規模預計達8595.6億元。
日本山崎面包的成功案例提供了跨市場驗證。這家創立于1948年的企業,通過平價日常主食定位在日本高端烘焙競爭中突圍,2024年營收達12400億日元。與之類似,桃李面包憑借近三十年建立的“中央工廠+批發”模式,構建起覆蓋24個生產基地、28萬個終端的供應鏈網絡。其“以銷定產”機制既能保障經典產品穩定供應,又能根據區域口味差異推出藤椒熱狗、肥牛壽司卷等本土化產品。
供應鏈深度整合是桃李的核心競爭力。通過與中糧、益海嘉里等供應商建立戰略采購網絡,企業對面粉、油脂等大宗原料實施集中定價,有效降低單位成本。這種模式在2025年半年報中顯現成效:盡管行業承壓,桃李經營活動現金流仍達4.34億元,展現出強勁的抗風險能力。財務健康度在消費寒冬中尤為重要,為企業轉型提供了戰略緩沖期。
但三十歲的桃李正面臨雙重挑戰:即時零售、社區電商等新渠道重構分銷邏輯,傳統商超通過自營烘焙業務直接切入競爭。目前商超渠道仍占其銷售額85%以上,南方市場拓展阻力猶存。董事總經理吳學群在三十周年講話中提出“創新、效率、信任”三大戰略:通過減糖、全麥等產品升級拓展辦公零食、健身代餐等新場景;深化與會員店、折扣店的渠道合作;依托全鏈條品控系統構建食品安全壁壘。
這種轉型已初見成效。東北、華北等基地市場營收降幅明顯收窄,系統性創新正在為長期發展積累動能。吳學群特別強調,Z世代消費者將面包視為文化認同的載體,這要求企業從單純提供產品轉向創造情感價值。在健康指標從趨勢變為剛需的當下,清潔標簽、低糖高纖維等特性已成為消費決策的關鍵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