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產業版圖中,AI眼鏡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智能終端格局。2025年10月,meta最新智能眼鏡在美國市場引發搶購熱潮,全美門店庫存迅速告罄,試戴預約排期已延伸至11月。蘋果公司隨即宣布加速研發無顯示屏智能眼鏡,計劃于2026年推出競品,這場由科技巨頭主導的競賽,將中國供應鏈推向了全球產業的核心位置。
全球智能眼鏡產業已形成"中國制造"的顯著特征。美銀證券報告顯示,超過80%的供應鏈企業集中在中國,涵蓋攝像頭模組、光波導、微機電系統等關鍵領域。其中,攝像頭模組、光學鍍膜及整機組裝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均突破50%。這種產業集群效應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尤為突出,形成了從上游器件到下游系統集成的完整生態鏈。
資本市場對AI眼鏡賽道的追捧印證了產業熱度。歌爾股份股價自2025年4月低點累計上漲近90%,市值達1130億元;水晶光電同期漲幅超60%,舜宇光學漲幅亦超過50%。這三家企業分別在整機代工、光學技術領域占據關鍵地位,其中歌爾股份被曝獲得meta新一代產品代工訂單,其光波導量產技術已達世界領先水平。
產業地位的躍升源于持續的技術積累。舜宇光學科技戰略分析高級經理趙悅納指出,中國供應鏈的優勢體現在全鏈條整合能力,從2015年的OEM代工模式,已逐步演變為JDM聯合設計模式。2018年至2024年間,該公司研發投入累計超170億元,年均占營收比例近7%,這種技術投入使其從被動執行轉向主動創新。
XREAL創始人徐馳觀察到,過去十五年中國制造業經歷了從"代工"到"智造"的蛻變。2018年前,國內企業主要承接海外設計方案,如今已能在核心器件領域實現技術突破。這種轉變在AI眼鏡產業尤為明顯,部分中國企業的產品性能、迭代速度和可靠性已超越海外競爭對手,形成不可復制的產業壁壘。
全球市場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IDC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AI眼鏡出貨量達406.5萬臺,同比增長64.2%,預計2029年將突破4000萬臺。在市場份額方面,meta以73%的占比領跑,華為、雷鳥創新和小米分列二至四位。這種競爭態勢促使國際品牌更加依賴中國供應鏈,meta最新產品就被發現采用中國廠商的光學組件。
技術突破的臨界點正在臨近。行業專家普遍認為,2027年可能成為AI眼鏡的"iPhone時刻"。徐馳描繪了這樣的場景:用戶佩戴的智能眼鏡將內置AI助手,通過眼球追蹤和場景感知提供個性化服務,最終取代手機成為主要交互終端。這種愿景的基礎是空間計算與光學顯示技術的成熟,以及AI原生操作系統的普及。
但產業爆發仍面臨多重挑戰。當前AR眼鏡平均重量達50-80克,遠超普通近視眼鏡的10-20克標準,長時間佩戴的舒適性亟待提升。交互方式也存在局限,手勢識別動作幅度大,語音交互在公共場合略顯尷尬。谷東智能COO曹炳辰指出,行業需要實現真正的無感交互,這要求傳感器、芯片等核心部件進行系統性重構。
技術演進路線已逐漸清晰。徐馳認為,AI與操作系統的融合將解決交互難題,當硬件指標達到臨界點時,整個產業將實現快速收斂。趙悅納則持謹慎樂觀態度,他預計若頭部企業推出體驗優異的產品,配合完善的軟件生態,"iPhone時刻"最早可能在2027年到來,最晚不超過2030年。
這場產業變革中,中國企業的角色正在轉變。從最初的代工生產,到如今參與技術方案創新,再到主導核心器件研發,中國供應鏈已形成難以復制的集群優勢。頭豹研究院分析師許哲瑋強調,這種優勢不僅體現在成本效率,更在于技術融合能力,中國企業正從產業配套者轉變為規則制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