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大學機電學院傳來突破性進展——由陶凱教授團隊研發的仿生水母機器人近日完成水下測試,其透明身軀與近乎無聲的推進方式,為深海隱蔽監測開辟了全新路徑。這款被科研人員稱為“水下幽靈”的裝置,直徑僅120毫米,重量不足兩枚雞蛋,卻能在復雜水域中實現智能探測與實時數據回傳。
研發團隊突破性采用靜電液壓肌肉驅動技術,配合自主研發的水凝膠電極材料,使機器人能夠精準復現水母特有的渦環推進模式。這種仿生設計不僅賦予其優雅的游動姿態,更將整機功耗壓縮至28.5毫瓦,僅為傳統水下設備的三十分之一。在實驗室測試中,該裝置可在水下連續運行數小時而幾乎不產生可感知的噪音,為長期隱蔽作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人工智能的深度集成是該項目的核心創新點。通過微型攝像頭模組與嵌入式AI芯片的協同工作,機器人已具備動態環境下的自主懸停能力。在模擬測試中,其目標識別系統能準確區分魚類、礁石與人工設施,即使在渾濁水域中仍保持92%以上的識別準確率。這種“感知-決策-執行”的閉環控制體系,使設備能夠適應洋流變化與突發障礙。
相較于傳統水下探測器,該裝置的三大優勢尤為突出:其透明聚碳酸酯外殼在水中幾乎不可見;仿生推進系統產生的聲波強度低于海洋背景噪聲;模塊化設計支持快速更換傳感器。這些特性使其在生態保護區監測、海底電纜巡檢等敏感場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應用價值。目前團隊正與海洋科研機構合作,計劃年內開展南海深水區實地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