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進程中,重大工程類科研項目扮演著關鍵角色。這類項目是國家及區域為應對重大挑戰、滿足重大需求而精心組織實施的戰略性工程,涵蓋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項以及重點型號任務等,充分彰顯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一環,高校積極承擔了一批重大工程類科研項目。然而,這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需立足自身實際,精準把握這類項目的共性特點,聚焦關鍵瓶頸問題,構建契合高校特色的管理機制與舉措,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支撐。
重大工程類科研項目聚焦國家及區域重大需求與行業關鍵核心技術,致力于解決“卡脖子”問題,實現從科學理論到產品應用的全鏈條貫通。其技術鏈條廣泛、項目周期漫長、核心技術難度大,在管理上呈現出諸多共性特點。
技術難度高是首要特征。這些項目屬于技術高度密集型系統工程,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科學技術集成性強,跨學科、交叉領域的技術突破面臨巨大挑戰。
資源需求大也是顯著特點。項目研究周期長、研制規模大,研究突破和項目進展充滿不確定性,科研產出與投入難以成正比。而且,項目依托多部門或行業單位,合作、外協單位眾多,對協同研究和管理服務要求極高,過程管理也十分嚴格。
重大工程類科研項目直接關聯國家及區域重大戰略目標和現實需求,項目完成情況對任務進展和國家相關任務布局影響重大。一旦實施不力,將對國家形象、相關領域發展以及高校聲譽造成較大負面影響。
在高校承擔重大工程類科研項目的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諸多瓶頸問題,尤其是缺乏對項目完成質量的考核與反思。
部分高校對這類項目的資源支持不足,大多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尚未形成制度化的保障機制。這使得一些技術實力雄厚但人力和經費等資源匱乏的團隊,申報重大工程類科研項目的積極性不高,影響了重大工程的設立和開展。
同時,重大工程項目的統籌協調管理機制尚不完善。高校內部以及高校與其他單位之間的協調協作困難問題依然突出,尚未建立自上而下的項目協調機制,僅靠項目團隊和科研管理部門難以應對系統性的管理挑戰。
在項目評價方面,也存在明顯不足。高校和科研機構對項目研發過程性貢獻評價不夠,項目過程性進展或突破難以體現在團隊年度科研考核、績效評價、人才晉升等方面。項目完成后,對項目質量評價激勵也不充分,結題驗收雖受重視,但項目完成質量等級與科研評價指標關聯不大,對完成質量不佳的項目缺乏總結反思。
針對這些問題,高校需要發揮有組織科研的優勢,對管理服務各環節進行改進。
首先,應建立健全重大工程類科研項目組織保障機制。鑒于項目牽涉面廣、協調資源多、推進周期長,高校需成立由學校領導擔任組長的項目管理領導小組,明確高校項目管理的主體責任。
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任,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可根據項目需求,為立項后的項目團隊提供人才引進或聘用指標、研究生指標以及必要的經費保障,實現項目育人的目標。例如,上海交通大學在全海深無人潛水器(ARV)研制項目中,成立由校長牽頭擔任組長的項目領導小組,推動學校與各級部門和合作單位的溝通協調,為項目配套近4000萬元,并開辟人才綠色通道,保障項目在多種困難情形下有序推進。
其次,高校需要改進重大工程類科研項目質量跟蹤管理機制。通過完善該機制,有效監測項目過程與目標是否匹配,及時調整優化過程以實現目標。可將項目管理與質量管理融合,對資源保障、進度、質量以及需學校決策的事項進行定期跟蹤管理。同時,加強過程性貢獻評價,激發項目參與人才的持續積極性。
高校還可以在傳統科研考核指標基礎上,將重大工程類科研項目階段性技術突破列入團隊人員的科研評價。通過專家評審、用戶評價等方式明確技術突破水平,為項目團隊科研考核、績效評價、人才晉升等提供全面、客觀的依據。如ARV研制項目團隊成員雖在項目和論文數量上不占優勢,但因項目執行期不斷取得重要突破,相關海試獲專家高度認可,學校在其骨干教師技術職務評審中給予必要考量,助力青年人才成長。
最重要的是,高校必須完善重大工程類科研項目完成質量評價機制。將項目完成質量評價意見納入科研考核、人才晉升、人員聘用、科研報獎、重大項目申報等方面,使教師關切和利益與項目完成質量緊密結合。可基于項目驗收結論、專家評審、用戶評價、應用前景等,對項目完成質量進行綜合評價。對評價優秀的項目,后續在考核和資源方面優先支持;對評價不佳的項目,重點總結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寬容竭盡全力后的科研失敗,但對重視不夠、推進不力的失敗予以懲戒,激勵項目團隊高質量完成國家重大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