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科技領域迎來重磅消息——宇樹科技正式發布新一代仿生人形機器人Unitree H2。作為H系列的升級產品,這款機器人憑借更貼近人類的形態設計和顯著提升的運動性能,迅速成為行業焦點,也標志著我國在通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技術探索邁入新階段。
近年來,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資本市場對這一賽道的熱情持續升溫,2025年1月至6月,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已完成83起投融資,總額突破140億元,融資頻次與規模均超2024年全年水平。僅2025年上半年,就有13家產業鏈企業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宇樹科技更計劃于第四季度提交IPO,投后估值超120億元。
從產品特性看,Unitree H2身高1.8米,體重70公斤,外形設計高度擬人化。官方視頻中,機器人身著衣物后幾乎與真人無異。相較于前代H1,H2在靈活性與穩定性上實現質的飛躍,并新增仿生人臉模塊,使其更接近科幻作品中描繪的機器人形象。盡管具體參數尚未公布,但動態演示已充分展現其運動控制能力的突破。
當前,國內人形機器人市場已形成多元化競爭格局。據不完全統計,主流企業推出的產品超過20款,覆蓋教育、服務、科研、工業四大領域。優必選Walker系列以雙足行走穩定性見長,主攻公共服務與家庭場景;天工機器人打造的純電驅擬人奔跑機器人,憑借550萬億次/秒的算力,在2025年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中斬獲100米短跑冠軍;小米CyberOne則聚焦情感交互與成本控制;達闥科技通過5G技術實現云端智能機器人遠程操控;科大訊飛結合AI語音技術強化教育服務功能。
差異化競爭策略下,頭部企業正構建"技術突破-量產加速-場景落地"的全鏈條競爭力。傅利葉第三代人形機器人GR-3C在2025年上海工博會首秀,開普勒K2大黃蜂成為全球首款商業可售混動架構機器人,智元遠征A2在云棲大會亮相。這些產品通過融合大模型與AI技術,顯著提升了自然交互與環境適應能力。
盡管市場前景廣闊,但行業仍面臨多重挑戰。技術層面,高精度傳感器、電機控制等核心部件依賴進口,長期穩定性有待提升;商業化層面,應用場景尚未完全釋放,用戶接受度與支付意愿存在不確定性。以優必選為例,其Walker系列雖斬獲4.3億元訂單,但2024年全年僅交付10臺,量產能力遭質疑。禾川科技、新松機器人等企業也面臨營收增長但凈利潤虧損的困境。
全球范圍內,商業化難題同樣突出。波士頓動力雖技術領先,但長期依賴母公司輸血;軟銀Pepper機器人因成本高企、售價低廉,于2019年停產,其歐洲部門2023年虧損近3000萬美元后申請破產;法國Aldebaran Robotics雖售出約3.7萬臺Nao和Pepper機器人,終因虧損嚴重于2021年暫停運營。
分析指出,人形機器人行業虧損主因包括:技術研發周期長、成本高昂,市場需求不明確,應用場景有限。當前產品主要集中于教育、娛樂、家庭陪伴等消費級市場,以及醫療、安防、工業等專業領域,但規模化銷售尚未形成,導致企業難以通過量產降低成本。
盡管挑戰重重,市場潛力仍被廣泛看好。GGII預測,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美元,中國占比約25%;高盛則給出1540億美元的樂觀預期;馬斯克更預言長期需求或達100億臺。隨著技術迭代與場景拓展,這一賽道有望成為引領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