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餐廳為吸引兒童注意力,正各顯神通。從色彩繽紛的小玩具到造型各異的氣球花,各類創意層出不窮。兒童餐市場的強勁消費力也逐漸顯現,西貝董事長賈國龍曾透露,2023年西貝兒童客流超640萬人次,兒童餐已成為其營收的重要支柱。公開數據顯示,2019至2022年期間,西貝兒童餐營收增長達415%,2022年8月,兒童餐更成為西貝外賣產品銷售榜的冠軍。
如今,兒童在家庭用餐決策中的影響力日益顯著,“帶娃家庭”已成為餐飲業競相爭奪的優質客群。以服務著稱的海底撈,也加大了對兒童餐領域的投入。近日,海底撈首家“寶寶餐廳”在西安萬和城店正式開業,面向3至12歲兒童提供服務。家長可選擇陪同用餐,或由工作人員照看孩子。該餐廳在原有門店內劃設專屬用餐區,提供超過20款定制餐品,采用回轉自取模式,方便兒童自主選擇。餐廳設有15個兒童專屬餐位,配備2名專職看護人員,每位兒童收費39.9元。
海底撈對兒童市場的關注由來已久。自2013年起,便提供寶寶餐和兒童玩具等隨餐服務。近年來,全國數十家門店更新了兒童樂園設施。2024年7月,深圳首家親子友好店開業,配備約200平方米的主題游樂園。同年年底,海底撈還與猿編程合作,推出“邊吃火鍋邊學編程”的互動項目,豐富用餐體驗。
然而,設施和互動僅是吸引兒童餐消費者的手段。兒童餐能撬動家庭消費,核心在于家長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關注。營養、安全和服務才是兒童餐市場的關鍵。要贏得家長對兒童餐的信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一旦出現負面事件,信任可能迅速崩塌。2025年9月,西貝陷入“預制菜”風波后,客流大幅流失,不少寶媽在社交平臺發起抵制,表示“家有寶貝再也不吃西貝”。
趁西貝陷入信任危機,海底撈不斷升級兒童餐業務,這一戰略轉向,似乎預示著餐飲巨頭對兒童餐市場的爭奪將更加激烈。隨著更多玩家入局,品牌需提供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才能贏得家長青睞。
兒童餐的發展經歷了從玩具套餐到專業餐的轉變。上世紀七十年代,肯德基、麥當勞等西式餐廳開始嘗試兒童套餐,在薯條、漢堡等餐食中加入小玩具,吸引兒童群體。以麥當勞1979年推出的開心樂園餐為例,據食品行業調查機構Nutrition Nibbles 2012年數據,麥當勞每年售出30億份開心樂園餐,通過該套餐售出的玩具有15億個。QSR Magazine 2019年數據顯示,麥當勞平均每年20%的營收來自開心樂園餐。1990年,中國內地市場出現首套開心樂園兒童餐,并隨麥當勞門店擴張供應至全國,平均約四周推出一次新玩具套餐。
相比之下,當時的中國餐飲業對兒童餐的關注較少。在中餐廳,家長通常從餐桌上選一些清淡、軟口、易消化的菜給孩子吃,鮮有單獨的兒童餐選項。海底撈可算國內首批關注兒童餐的品牌之一。2013年,部分門店開始提供免費兒童蒸蛋和寶寶套餐;烤魚品牌江邊城外也在2012至2013年左右推出寶寶餐,為小朋友提供細軟好消化的餐食。
消費者夏夏表示:“我和我老公口味偏辣,喜歡重口味,但寶寶不能吃太咸太辣的,我們出門吃飯時肯定首選能提供寶寶餐的門店。”或許正因如此,率先關注兒童餐的火鍋巨頭海底撈,在一段時間內并未成為行業領頭羊,這一位置留給了西貝。2017年,西貝提出“家有寶貝,就吃西貝”的口號和“家庭友好餐廳”的發展戰略;2022年,“西貝專業兒童餐”正式推出。2019至2022年,西貝兒童餐營收增長415%,兒童餐業務的火爆,反映出新一代家長對孩子用餐需求的關注,兒童餐的“邊緣性”地位正在被打破。
兒童餐市場潛力巨大。據《2023年中國兒童餐食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兒童餐食市場規模達3623.27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5000億元。兒童餐飲消費已成為高頻品類。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兒童在外就餐及相關因素調查報告》顯示,6歲至12歲兒童經常在外就餐的比例為44.4%。
這對近年來增長陷入瓶頸的餐飲企業而言,極具吸引力。以海底撈為例,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07.03億元,同比下降3.7%;凈利潤17.55億元,同比下降13.7%。海底撈方面解釋,利潤下滑主要受客流與翻臺率下降以及產品、場景創新調整初期的影響。上半年,海底撈門店接待顧客總數近1.9億人次,而去年同期為2.09億人次。
對于以成人餐飲起家的企業而言,兒童餐業務有助于鎖定兒童背后的家庭客群。兒童外出就餐通常有1至2位家長陪同,可直接提升門店客單價與消費頻次。中國兒童產業中心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80%的家庭中兒童支出占家庭支出的30%至50%,家庭兒童年平均消費為1.7萬至2.55萬元。除5000億元的兒童餐飲市場外,龐大的家庭消費場景更讓品牌想“分一杯羹”。
隨著兒童餐成為品牌發力重點,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除西貝外,九毛九在兒童餐市場表現突出。2024年,九毛九兒童餐售出73萬份,其兒童體驗店家庭客群占比超80%,單店日銷兒童餐超200份。在火鍋市場,今年5月,湊湊聯名IP推出全新米菲兒童套餐,預計3個月聯名周期內銷售2萬份;6月,呷哺呷哺推出“童年好食光”限定套餐,包含雙鍋底組合、優質蛋白、營養蔬菜及甜品,銷售額預計達208.5萬元。對“海底撈們”而言,加碼兒童餐業務,既是探索業績增長,也是抵御競爭的關鍵。
與西貝在食材上發力不同,海底撈更傾向以場景體驗帶動親子消費。首家寶寶餐廳的餐品包括清炒西蘭花、炸小酥肉、面條、小漢堡、營養粥等常見菜色。目前菜單處于試運營階段,后續將根據反饋優化。在親子體驗服務上,海底撈采取親子活動和游玩場景兩手抓的策略。今年7月,深圳首家親子友好店開業,配備200平方米的親子友好游樂園,包括海洋球波波池、滑滑梯、積木區、沙池區、畫畫區和投影區。
受火鍋業態的口味和用餐形式限制,海底撈難以在核心產品上大幅調整,而研發兒童餐的精力投入也不少。湖南省兒童醫院消化營養科主任趙紅梅表示,兒童餐需綜合考慮兒童生長所需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元素,同時要注意低油、低鹽,減少添加雞精、香精、味精、人工色素和防腐劑。
從“場景體驗升級”尋求突破,或許是海底撈當下的最佳選擇。但相較于西貝直接從食材發力的業務模式,海底撈想從西貝手中“搶娃”并不容易。今年5月,西貝專業兒童餐公布升級方向,首次公開兒童餐食材卡,承諾不添加雞精、香精、味精,不添加人工色素、防腐劑。升級后的兒童餐包括4套兒童成長套餐,還有11道單品可自由搭配。西貝專業兒童餐業務2025年將延伸至“西貝食育課堂”和“寶貝生日會”,補充消費場景新體驗。
隨著西貝信任危機逐漸解除,海底撈若未能在窗口期塑造兒童餐市場的核心優勢,將面臨更大競爭壓力。隨著更多親子場景設施落地,海底撈在游樂設施維護、專業托管人力等方面也將面臨更高要求。餐飲的本質仍是產品、服務與品牌認知度的綜合競爭,只有不斷修煉內功,才能贏得更多家長和孩子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