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院士近日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我國探月工程與行星探測工程已取得多項世界級突破,包括首次實現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并開展原位探測、首次獲取月球背面樣品等。這些技術突破為中國科學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機遇,相關成果已發表在《科學》《自然》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據王赤介紹,截至目前,我國已向國內外科研團隊發放9批次月球樣品,相關研究涉及月球玄武巖年代學、太空風化作用、撞擊過程等方向。其中,關于月球20億年前巖漿活動的發現被國際同行譽為"里程碑式成果",將月球演化理論的時間軸向后延伸了8至10億年。這些發現不僅改寫了人類對月球歷史的認知,也為后續深空探測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
在談及我國深空探測的國際地位時,王赤表示,當前正處于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的關鍵階段。雖然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已取得重大原創成果,但仍面臨四大挑戰:原始創新能力需進一步提升,關鍵技術瓶頸有待突破,復合型創新人才儲備不足,以及國際合作話語權需要加強。他特別強調,與工程技術快速發展相比,基礎科學研究力量仍顯薄弱,這已成為制約我國搶占深空探測制高點的關鍵因素。
針對深空探測中科學與工程的關系,王赤回顧了我國航天工程的發展歷程。從1970年"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簡單需求,到上世紀90年代開始注重科學探測,再到新世紀實現從地球到月球、再到深空的技術跨越,工程技術的每次突破都為科學研究開辟了新方向。他指出,當前深空探測任務中,科學目標與工程技術已形成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關于未來規劃,王赤透露,在月球探測方面,我國將繼續實施嫦娥七號、八號任務,重點開展月球水冰探測、深部物質研究、內部結構解析等工作,并初步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在行星探測領域,將圍繞太陽系起源、地外生命搜尋等重大科學前沿,實施火星采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任務。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正在論證小行星防御在軌驗證任務,計劃通過動能撞擊方式改變近地小行星軌道,評估處置效果并化解潛在風險。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變革,王赤認為這將是引發深空探測范式變革的關鍵力量。他指出,未來的深空探測器需要具備智能化自主控制能力,特別是在執行木星乃至太陽系邊際任務時,必須實現"星上智能處理",從海量數據中篩選有價值信息傳回地球。同時,AI技術將賦能新型探測任務,如實現行星全球多點位同步探測、極端環境持久觀測等。
在人才建設方面,王赤強調需要構建復合型、綜合型、多層次的科研團隊。既需要具備戰略思維的科學家,也需要掌握尖端技術的工程師;既需要多學科交叉的科研人員,也需要跨單位、跨國界的協作力量。他特別寄語青年科研人員:"愿你們保持超越地球引力的好奇心,用堅實的步伐探索太陽系的奧秘,成為首批抵達人類新邊疆的開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