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團隊在機器人技術領域實現關鍵突破,成功構建全球首個"力位混合控制算法統一理論"。該成果突破傳統依賴力傳感器的局限,使機器人能夠同步實現位置與力的精準控制。實驗數據顯示,采用新算法后機器人執行復雜任務的成功率較單一位置控制提升近四成,相關研究論文近日榮獲國際機器人學習大會最高榮譽,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首個由中國學者團隊獨立完成的獲獎項目。
在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演示現場,配備該算法的四足機械犬正在完成黑板清潔任務。研究人員介紹,傳統視覺-語言-動作模型在處理接觸類任務時存在明顯短板。以開關柜門為例,機器人需同時感知彈簧結構的推拉力度與運動軌跡;擦黑板時則要精確控制機械臂與表面的貼合壓力。這些復雜場景此前必須依賴力傳感器才能實現,而新算法通過數學建模實現了力位控制的有機統一。
技術突破帶來多重應用升級。實驗表明,搭載新算法的機器人可在無傳感器條件下完成位置跟蹤、柔順施力等六類操作,任務完成質量顯著提升。更關鍵的是,算法賦予機器人"感知-響應"的實時交互能力,當受到外力作用時能立即調整運動狀態,這種特性極大增強了人機協作的安全性。在模擬搬運場景中,機器人可精準匹配人類的運動節奏,實現加速、減速、停止的同步響應。
算法的泛化能力突破設備限制,經測試可在不同構型的機器人平臺上穩定運行。研究團隊通過數學抽象將力位控制規律轉化為通用模型,使算法具備跨平臺遷移能力。這種技術特性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多領域應用開辟新路徑,特別是在需要人機物理交互的場景中展現出獨特優勢。
實際應用測試顯示,新算法使機器人完成軌跡跟蹤的誤差率降低至0.3mm以內,力控制精度達到±0.5N。在模擬裝配任務中,機器人能準確感知0.1N級別的接觸力變化并做出調整。這些性能指標表明,我國在機器人智能控制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智能制造、康復醫療等產業升級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