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備份與存儲服務企業Backblaze近日公布了一項針對硬盤驅動器(HDD)壽命的長期研究結果。通過對十多年來數據中心硬盤運行數據的分析,該公司發現現代硬盤不僅使用壽命顯著延長,故障率也呈現明顯下降趨勢。這項研究覆蓋了超過30萬塊硬盤的實時運行數據,為消費者和企業選購存儲設備提供了重要參考。
研究團隊將當前數據中心運行的約31.7萬塊硬盤數據,與2013年監測的2.1萬塊及2021年分析的20.7萬塊硬盤進行了橫向對比。結果顯示,2025年監測的硬盤在平均使用10年零3個月時達到故障率峰值4.25%,而2013年和2021年的峰值分別出現在使用3年零3個月(13.73%)和7年零9個月(14.24%)時。這意味著當前硬盤的故障高峰不僅出現時間大幅推遲,峰值故障率也降至以往的三分之一左右。
參與研究的工程師指出,這種變化標志著硬盤制造技術取得了實質性突破。"我們首次觀察到故障峰值出現在產品生命周期的末端,這表明硬盤在正常使用條件下的可靠性有了質的提升。"研究報告特別強調,現代硬盤在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時間內都能保持穩定的低故障率,直到接近設計壽命時才出現明顯上升。
本次分析涉及的硬盤來自HGST、希捷、東芝和西部數據等主流制造商,容量范圍覆蓋4TB至24TB,平均使用年限從3.7個月到8.7年不等。作為對比,2021年樣本中的硬盤最大容量為16TB,平均使用年限約6.7年。研究團隊特別指出,盡管單盤容量持續增加,但硬盤的整體可靠性并未因此下降,反而呈現出提升趨勢。
傳統工程理論認為,電子產品的故障率遵循"浴盆曲線"規律,即初期因制造缺陷導致故障率較高,中期進入穩定運行期,末期因老化再次升高。但Backblaze的實際觀測數據顯示,現代硬盤的故障曲線發生了顯著變化: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硬盤能長時間保持低故障率,直到接近設計壽命時才出現明顯上升。研究團隊認為,這主要得益于制造工藝的改進、固件優化以及運維管理的精細化。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這項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研究負責人表示:"數據中心環境對硬盤的考驗遠超家庭使用場景——24小時不間斷運行、高速讀寫和密集存儲需求,這些都使得數據中心成為檢驗硬盤可靠性的理想實驗室。"她指出,隨著單盤容量不斷提升,消費者購買硬盤的數量可以相應減少,而延長使用壽命的特性進一步提升了投資回報率。
在固態硬盤(SSD)價格持續下降的背景下,這項研究為機械硬盤(HDD)的持續使用提供了有力支持。研究人員建議消費者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存儲設備:"對于需要大容量存儲且對延遲不敏感的場景,現代HDD仍然是性價比極高的選擇。用戶應當權衡性能提升與成本增加的關系,避免為不必要的功能支付溢價。"
盡管觀測結果與傳統理論存在差異,但研究團隊并不認為"浴盆曲線"已經失效。他們指出,該模型基于設備同質性、環境一致性和故障獨立發生等假設,而現實中的工作負載強度、制造工藝差異、固件更新和運維策略等因素都會影響硬盤的實際壽命。因此,在評估硬盤可靠性時,應當將傳統理論作為參考框架,同時結合具體使用場景進行綜合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