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5)》顯示,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正經歷從技術突破到規模應用的跨越式發展。截至2025年6月,該領域用戶規模已達5.15億人,較2024年底激增2.66億人,半年增長率達106.6%,普及率攀升至36.5%。這一數據表明,生成式AI正加速滲透至社會各階層,成為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力量。
報告指出,生成式AI的核心用戶群體呈現年輕化、高學歷特征。在用戶年齡分布中,19歲及以下群體占比最高,達33.8%,而40歲以上用戶合計占比25.4%,顯示中老年市場仍存在巨大開發空間。教育程度方面,大專及以上用戶占比37.5%,顯著高于全國網民平均水平。CNNIC副主任張曉分析稱,這主要源于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度應用,未來有望從基礎輔助向個性化教學智能輔助升級,甚至顛覆傳統教育模式。
從應用場景看,生成式AI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80.9%的用戶將其用于問答場景,日常辦公、休閑娛樂和內容創作也是主要使用方向。這種多元化應用格局,反映出AI技術從單一功能向綜合服務的轉變。值得注意的是,國內自主研發的大模型正獲得用戶廣泛認可,超九成用戶優先選擇國產解決方案,標志著我國AI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技術創新層面,我國已占據全球AI競爭制高點。截至2025年4月,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達157.6萬件,占全球總量的38.58%,穩居世界第一。在模型性能方面,國產多模態技術持續突破。例如,百度10月16日發布的PaddleOCR-VL文檔解析模型,憑借0.9B的輕量級參數實現高效復雜元素識別,支持109種語言,發布20小時內即登頂國際開源平臺HuggingFace全球榜單。
CNNIC主任劉郁林認為,用戶規模的爆發式增長印證了我國AI技術正從"可用"向"好用"進化,從"試用"向"常用"轉變。當前,AI產業已形成支撐億級用戶的成熟服務體系,能夠精準響應多樣化需求,為大規模商業化落地奠定基礎。這種技術紅利正從專業領域向大眾市場擴散,推動社會包容性發展。
關于未來發展趨勢,張曉提出五大方向:模型集成將催生AI新形態,開源社區持續驅動技術進步,具身智能帶來交互革命,智能體拓展能力邊界,完善治理體系推動行業健康發展。這些突破將使AI技術更深度融入生產生活,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