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12時整,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103歲。這位跨越世紀的科學家,既是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也是北京大學名譽教授,其學術成就與家國情懷為科學界樹立了不朽豐碑。
楊振寧與北京大學的淵源可追溯至抗戰(zhàn)時期。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共同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次年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4年,楊振寧從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次年赴美深造,這段在戰(zhàn)火中堅守的求學經歷,成為他科學探索的起點。1984年,北京大學授予其名譽教授稱號,以表彰他對中國科學教育的長期貢獻。
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楊振寧提出的"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論"為現(xiàn)代物理學奠定了基石,其研究成果深刻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基本規(guī)律的理解。他始終將個人命運與祖國發(fā)展緊密相連,晚年積極推動中國基礎科學研究,促成多項國際合作項目,培養(yǎng)了大批青年科學人才。
楊振寧的學術生涯與家國情懷交相輝映。他曾在多個場合強調:"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這種純粹的奉獻精神,體現(xiàn)在他回國后不計名利地投身科教事業(yè),更體現(xiàn)在他始終以中國科學家的身份參與國際學術對話。北京大學在悼文中寫道:"他貢獻給世界的理論如此深邃,奉獻給祖國的赤誠如此純粹。"
這位跨越世紀的科學家,用一生詮釋了科學探索與家國責任的完美統(tǒng)一。從西南聯(lián)大的青蔥學子到諾獎殿堂的巨擘,從海外講學的教授到歸國建設的先驅,楊振寧的人生軌跡恰似一部濃縮的中國現(xiàn)代科學史。他的離去,讓科學界失去了一位引領者,但他的精神遺產將繼續(xù)照亮后來者的探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