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復旦大學校園內洋溢著喜慶氛圍。計算機學科建系五十周年慶祝大會在相輝堂隆重舉行,來自學術界、產業界的數百位嘉賓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這場盛會不僅是對半個世紀發展歷程的回顧,更是對未來創新征程的展望。
追溯至1956年,復旦人以"敢為人先"的精神開啟了計算科學探索之路。當年研制成功的"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作為中國首臺自主設計的電子模擬計算機,在簡陋條件下實現了技術突破。這臺重達數噸的機器,用數千個電子管搭建起計算橋梁,為中國計算科學播下了第一粒火種。
此后二十年間,創新腳步從未停歇。1964年成功研制國內首批數字電子計算機"602型",1971年完成我國首個高級語言編譯系統"algol-60編譯器"。這些突破性成果的取得,源于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在"白紙作畫"條件下的執著追求。1975年計算機科學系的正式成立,標志著學科建設進入新階段,成為全國最早建立的計算機專業院系之一。
改革開放為學科發展注入新動能。1979年首批碩士研究生招生,1984年鄧小平同志視察時關于"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的著名論斷,1986年博士點設立,1995年博士后流動站獲批,每個重要節點都見證著學科體系的不斷完善。何永保、施伯樂等學術帶頭人帶領團隊,在模式識別、神經網絡等領域取得開創性成果。
新世紀以來,學科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2000年獲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2002年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成立,2008年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組建,2017年網絡空間安全學科獲批,2023年密碼學院、網絡安全學院相繼成立。2025年整合十余家單位組建的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標志著學科建設進入全新階段。
在科研創新領域,復旦計算機人交出亮眼答卷。近五年累計獲得近50項科技獎項,在頂級期刊會議發表論文700余篇,獲70項國家級教學成果。與華為、字節跳動等企業共建的21個聯合實驗室,構建起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完整創新鏈。智能計算平臺cfff2.0、機載晶圓智算系統、moss大語言模型等標志性成果,彰顯著"復旦智慧"的硬核實力。
人才培養體系持續優化升級。現設六個本科專業中,四個入選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00余名教職工組成的師資隊伍,包含三位院士和36位國家級人才。創新實施的"立交橋"式培養路徑,推出計算機拔尖班、人工智能班等本博融通項目,以及"x+ai"雙學士學位等特色培養模式,讓學生在大二即可進入院士團隊參與前沿研究。
學科影響力持續提升的背后,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金融風控體系入選國家金融信息化十件大事,伏羲氣象大模型實現15天逐小時預報,這些成果既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又推動產業技術升級。學院構建的科研矩陣包含十余個國家級、省部級平臺,承擔著系列國家重大專項。
在慶祝大會上,"菁領人才"培養基金的啟動和計算機"101計劃"上海工作組的成立,為學科發展注入新動力。先進金融圖技術研究中心、數智港航實驗室等新機構的揭牌,標志著產學研合作向縱深推進。這些舉措將助力學院打造全球一流的計算與智能領域研究型學院。
半個世紀以來,兩萬余名校友從這里走向世界,在學術界、產業界各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他們用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編織起覆蓋全球的"復旦計算人"網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新一代復旦計算機人正以突破技術瓶頸的銳氣,深耕科研沃土的定力,繼續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創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