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層面正加速推動人工智能與能源產業的深度融合。近期,國家發改委與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首次將“AI+儲能”納入國家能源戰略框架。文件明確提出,到2027年需完成5個以上能源行業專用大模型開發、落地10個以上可復制示范項目,并探索100個典型應用場景;至2030年,能源領域AI技術要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形成完善的算力-電力協同機制。
在新能源儲能領域,AI技術正從安全運維、效率提升到收益優化等多維度重塑產業生態。頭部企業已形成共識,通過自主研發與跨界合作加速布局。海博思創在投資者互動平臺披露,未來3-5年將依托AI+大數據分析能力,重點拓展獨立儲能項目的社會化資本合作,其“AI+儲能應用場景解決方案”項目已累計投入超200萬元。能輝科技則與螞蟻數科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發覆蓋投資、運營、資產退出的新能源項目智能管理系統。
大型電站運營商對智能化轉型的需求尤為迫切。東方日升儲能業務負責人指出,面對發電數據波動與市場價格變化,缺乏智能決策系統將導致能源調度滯后,直接影響電站收益。電池安全作為儲能系統的核心環節,AI診斷技術已實現故障精準識別與提前預警。某儲能系統集成企業技術負責人透露,AI模型可縮短故障響應時間,自動生成維修報告并形成知識庫,同時通過電芯故障數據反哺上游廠商優化設計,從源頭降低故障率。
在運維環節,AI正推動傳統被動維修向主動預警轉型。國網綜能儲能事業部負責人周喜超表示,隨著大量項目進入運營期,海量數據與復雜故障管理需求倒逼運維模式變革。AI技術可將運維流程從“故障后維修”重構為“提前預警”,運維人員角色從“修理工”轉變為“決策者”。領儲宇能已在發電預測、負荷預測及電力交易中引入算法模型,并在電芯安全診斷、壽命分析等領域訓練專用AI模型。
安全監測領域,AI驅動的多模態感知技術成為新趨勢。通過部署聲音采集設備識別電池異常聲響,利用溫度傳感器與紅外熱像儀分析過熱風險,AI系統可自動啟動應急預案。某企業負責人舉例稱,其開發的智能運維平臺整合了聲音、溫度、視覺、氣體四類監測數據,實現故障預警準確率顯著提升。據預測,2030年儲能后市場服務市場規模將達400-500億元。
經濟性優化方面,AI交易算法正在改變電站運營模式。海博思創開發的AI模型可實現電價精準預測、充放電策略優化及中長周期綜合調度,直接提升運營收益。科華數能總裁崔劍指出,AI技術通過深度融合電源、電網、負荷與儲能系統,動態調整運行策略,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可為算力中心提供低成本綠電。遠景儲能總裁田慶軍認為,在電力市場化與離網模式并行背景下,AI儲能將成為破解源網荷儲協同難題的關鍵技術。
頭部企業已形成差異化解決方案。寧德時代推出的天恒·智儲平臺,通過融合AI大模型與機理算法,構建覆蓋預警、分析、體檢、運維的全流程標準化能力;陽光電源的iSolarBPS系統實現50余項指標的五維診斷,百兆瓦電站報告生成時間縮短至1分鐘;華為AIBMS系統則將熱失控等關鍵故障預警時間提前至24小時,誤報率控制在每月0.1%以內。
盡管發展潛力巨大,AI儲能仍面臨多重挑戰。首當其沖的是算力需求與電力供應的矛盾。某企業技術負責人指出,西北地區算力中心直供綠電模式雖緩解部分壓力,但跨區域電網調度效率仍是瓶頸。數據安全領域,電力現貨交易中的數據篡改風險直接威脅經濟效益,企業需通過加密技術與動態監控構建防護體系。兩部門發布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研發數據分類分級、隱私計算及跨域溯源技術,優化數據共享機制。
算力基礎設施成為另一關鍵制約。隨著長時儲能與高性能分析需求增長,系統對算力的需求呈指數級上升。陽光電源近期成立AIDC事業部切入算力電源賽道,其管理層表示,公司在電力電子轉換技術上的積累可與AIDC電源形成協同。全球計算聯盟預測,2030年前AIDC建設年增速將保持在10%左右,但高能耗與儲能收益不確定性的矛盾,仍需通過商業模式創新破解。
業內普遍認為,數據安全與算力瓶頸雖帶來挑戰,但AI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機遇遠大于風險。某儲能企業負責人強調,未來競爭的核心在于場景落地能力與數據積累,只要經濟效益顯著,技術復雜性不會阻礙產業進程。通過加密技術、智能監控及跨行業協同,AI儲能有望突破現有局限,推動能源系統向智能化、高效化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