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機器人產業正以驚人的速度邁向爆發期。根據中國信通院的預測,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將在2025年至2045年間實現跨越式增長,整機市場規模從20-50億元躍升至10萬億元級別,2045年后更將突破1億臺的在用規模。資本的涌入印證了這一趨勢——2014年至2024年間,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投融資事件超430起,中國企業以40%的占比和超55億美元的融資額成為核心力量。
然而,繁榮背后隱藏著技術瓶頸。算力與功耗的矛盾、復雜場景下SLAM算法的穩定性不足、芯片-算法-整機的割裂問題,如同三座大山阻礙著機器人規模化落地。傳統方案中,高負載感知任務常擠占CPU資源,導致運動控制或AI推理性能下降;動態環境中,傳感器易因光線干擾出現數據失真;語義理解的缺失更讓機器人難以執行人機協作等復雜任務。
在這場技術攻堅戰中,珠海橫琴的一微科技憑借“芯片+算法+系統方案”的一體化布局脫穎而出。這家深耕機器人領域十余年的企業,通過AM970機器人主控芯片和uSLAM技術平臺,為行業提供了破局之道。AM970采用12nm工藝,集成四核64位大核與單核32位小核,支持10路傳感器接入和5TOPS深度學習加速,其毫米級環境建模能力可實現CPU算力零侵占,讓機器人在工業流水線或擁擠場所中保持高效運行。
針對復雜光線場景,AM970搭載的六目融合相機通過多視角數據融合,解決了強光直射或暗光環境下的避障難題。更關鍵的是,其語義解析能力使機器人能“看懂”環境——不僅能識別障礙物幾何特征,還能理解物體類型、可通行區域等語義信息,從而支持自主導航和人機協作。例如,清潔機器人可根據任務目標直接規劃路徑,而非依賴最短幾何路線,效率顯著提升。
與芯片同步推出的uSLAM平臺,則通過幾何建圖與語義理解的深度結合,重構了機器人路徑規劃邏輯。傳統方案僅依賴幾何地圖,路徑可能低效或不合理;uSLAM的語義增強功能讓機器人能識別“危險區域”或“急停按鈕”,主動調整行為。在動態環境中,該平臺通過鎖定固定結構(如門框)作為定位錨點,過濾行人等動態物體,即使特征稀疏也能保持定位精度。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一微科技對生態平臺的構建。過去,芯片廠、算法廠、整機廠各自為戰,導致產品落地時頻繁“掉鏈子”。某商場配送機器人廠商曾因算力與功耗沖突、SLAM適配周期長,導致首批機器人在電梯口頻繁“掉定位”,運營損失遠超人力成本。一微科技的解決方案將“芯片+算法+系統”串成完整鏈路,整機廠只需在平臺上迭代產品,無需從零整合技術,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這種生態模式的優勢在跨場景應用中尤為明顯。一微的技術引擎可將智能清潔領域驗證成熟的技術,快速復制到割草機器人、商用配送機器人等新興品類。例如,其高精度控制執行模塊和運動規劃系統,能支持工業AMR在復雜環境中穩定運行,縮短系統集成商的適配周期,加快渠道商的售后響應。
芯機融合正在成為行業新趨勢。2025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宇樹科技G1機器人展現實時感知與動作控制協同能力,天工2.0完成數小時零失誤奔跑,開普勒K2實現30公斤金屬箱搬運與盲盒分揀。這些案例表明,單點技術突破已不足以應對復雜場景,芯片設計與全棧工程的深度協作才是關鍵。國內廠商中,優必選Walker S1進入比亞迪、吉利工廠實訓,宇樹科技G1定價9.9萬元且銷量突破400臺,樂聚與華為合作推動大模型與運動控制結合,均印證了這一趨勢。
隨著AI大模型和算力芯片演進,機器人正步入“具身智能”時代。英偉達2025年推出的Cosmos世界基礎模型,聚焦制造和物流賽道,預示機器人將具備更強理解與協作能力。一微科技的AM970芯片與uSLAM平臺,配合開放生態,形成了“芯片-算法-系統”的完整組合。未來,隨著工業、物流等場景的應用反饋持續回流,其技術迭代與場景拓展將進入正循環。
商業化層面,機器人產業已從技術驗證轉向“規模化應用+穩定盈利”。2025年上半年,國內機器人公司營收達2888億元,同比增長13.8%,近九成企業實現盈利。頭部企業訂單頻出,如智元、宇樹中標中國移動億元級項目,優必選中標9051萬元設備采購,天太機器人簽署萬臺級戰略合作協議。
核心零部件板塊成為產業鏈盈利高地。2025年上半年,該板塊毛利率達22.54%,凈利率9.31%。一微科技作為“芯片+算法+系統方案”的底座型公司,通過開放平臺實現芯片出貨、算法授權、技術服務的多重變現,形成“硬件收入+生態增值”的雙重驅動。這種模式使公司從單純供應商轉型為行業樞紐,市場天花板大幅拓展。
資本市場對平臺型企業的估值邏輯正在轉變。參考英偉達通過軟硬件結合的開發者生態構筑護城河的經驗,一微科技的生態策略意味著其增長不再依賴單點產品,而是轉向持續成長路徑。隨著基于其平臺的機器人銷量增長,技術迭代與應用落地的正循環將加快釋放商業潛力,推動這家企業從幕后走向推動行業質變的核心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