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太空競賽的升溫,月球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戰略高地。美國SpaceX公司近期完成的星艦火箭試飛,標志著美國在重返月球的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而中國探月工程的穩步推進,則展現出與美國不同的技術路徑和發展理念。
2023年10月,SpaceX的星艦火箭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成功完成第11次試飛。這款全球最大的可重復使用航天器由70米長的助推器和50米長的飛船組成,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50噸,遠超NASA現役的太空發射系統。試飛過程中,助推器通過新型著陸技術精準降落在墨西哥灣,飛船則成功部署8顆模擬衛星并完成亞軌道飛行。盡管返回時部分隔熱瓦脫落,但整體性能驗證為深空探測提供了關鍵數據。
星艦的試飛成功具有多重戰略意義。作為NASA“阿爾忒彌斯3號”任務的指定登月艙,其150噸運力可輕松運輸月球基地組件和大型探測設備。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通過《阿爾忒彌斯協議》構建的太空聯盟已吸引29個國家加入,協議中對月球資源開采權的規定,實質上為美國主導月球資源分配奠定了基礎。這種“技術標準+國際聯盟”的模式,正成為美國鞏固太空優勢的重要手段。
成本控制是星艦項目的另一大優勢。在登月著陸器競標中,SpaceX以29.4億美元的報價擊敗傳統航天企業,核心在于其可重復使用技術。此前獵鷹火箭通過海上回收大幅降低發射成本,而星艦的近地捕獲回收技術若能成熟,將進一步縮短維修周期。對于需要常態化駐留的月球探索而言,成本優勢直接決定資源開發的可行性。
與美國的技術驅動模式不同,中國的探月工程展現出系統布局和自主創新的特點。根據國家航天局規劃,中國已完成嫦娥系列“繞、落、回”三步走戰略,正在推進第四期工程。2026年將發射嫦娥七號探測月球南極,2029年嫦娥八號將開展月面資源利用試驗,2035年前完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建設。在載人登月方面,長征十號火箭、夢舟飛船等核心裝備已進入研制階段,目標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月。
中國探月面臨兩大挑戰。首先是國際合作網絡的建設。美國通過協議構建的聯盟雖包含眾多發展中國家,但技術協同能力有限;而中國的國際月球科研站雖秉持開放原則,但高端技術合作仍需突破。其次是可重復使用技術進展。星艦已計劃明年實現完全復用,而中國新一代火箭的相關技術仍處于驗證階段,盡管長征十號一級火箭已開展重復使用設計,但整體成熟仍需時間。
在能源領域,美國正加速推進月球核反應堆計劃,試圖通過能源優勢搶占基地建設先機。盡管該計劃時間表備受質疑,卻反映出美國爭奪月球主導權的緊迫性。相比之下,中國的優勢在于戰略定力和自主可控。從火箭發動機到著陸器導航系統,核心技術自主化使探月工程具備更強抗風險能力。國家航天局多次表示將開放月球科研樣品國際申請,這種開放姿態正吸引更多國家參與合作。
月球探索本質上是人類邁向多行星文明的預演。美國的技術突破與國際聯盟模式,與中國的系統規劃、自主創新路徑形成鮮明對比。這場“馬拉松”式的競賽中,短期領先并不決定最終格局,能夠實現可持續探索與和平利用的國家,才將成為真正的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