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一顆曾被賦予特殊意義的星辰永遠失去了它的命名者——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在北京因病辭世,享年103歲。這位跨越世紀的科學家不僅在理論物理領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更以“楊振寧星”的命名,在浩瀚星空中鐫刻下永恒的學術榮光。
這顆編號為3421的小行星,最初由紫金山天文臺于1975年11月26日觀測發現,臨時編號為1975 WK1。1997年,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準,這顆距離地球數億公里的星體正式被命名為“楊振寧星”(3421 Yangchenning)。據天文臺資料顯示,小行星命名需經過嚴格審核,其國際性、永久性的特點,使這項榮譽成為科學界公認的至高殊榮。
楊振寧的學術生涯與宇宙探索始終緊密相連。自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并斬獲諾貝爾獎以來,他始終站在理論物理研究的前沿。晚年歸國后,他參與創辦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培養了大量科研人才。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在深空運轉,恰似這位科學家對人類認知邊界的不懈拓展——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
紫金山天文臺專家指出,小行星命名需滿足發現時間、軌道穩定性等多重條件,全球每年獲此殊榮的科學家屈指可數。而“楊振寧星”的命名,不僅是對其科學成就的致敬,更象征著人類智慧與宇宙奧秘的永恒對話。當夜幕降臨,這顆靜默運行的小行星,仍在無聲訴說著一位東方學者對科學真理的畢生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