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再傳捷報,嫦娥七號與嫦娥八號任務正穩步推進,標志著我國月球探索進入全新階段。作為未來月球科研站建設的關鍵環節,這兩項任務將共同驗證科學探測與資源開發技術,為人類深空探索提供重要支撐。
據深空探測實驗室最新消息,嫦娥七號任務已確定于2026年8月實施。此次任務的核心目標是首次在月球南極連續光照區域著陸,通過月壤采樣與深坑探測技術,驗證月球水冰存在的科學假設。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透露,探測器將攜帶多光譜成像儀、質譜儀等設備,對月表100米深度進行精細化分析,力爭成為全球首個確認月球水資源的國家。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2025年發射的"雅典娜"月球著陸器雖創下南極著陸紀錄,卻因測量儀故障導致找水任務失敗。其搭載的10個科學載荷均未有效工作,與我國系統化、高可靠性的探測方案形成鮮明對比。國際航天界普遍認為,中國此次任務或將改寫月球資源認知格局。
在國際化合作方面,嫦娥七號將創下新紀錄。除埃及、巴林、意大利、俄羅斯、瑞士、泰國等6國機構外,國際月球天文臺協會也參與其中,共搭載7個國家/組織的6臺科學設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某美國民間機構研制的載荷通過審核,成為首個參與中國探月任務的美國實體。雖然具體載荷功能尚未公布,但此舉彰顯了中國航天開放包容的合作姿態。
緊隨其后的嫦娥八號計劃于2029年前后發射,將重點開展月球原位資源利用實驗。該任務與七號、鵲橋二號中繼星共同構成月球科研站基礎框架,通過3D打印技術驗證月壤建房可行性。據悉,首批"月球磚"已隨神舟飛船完成艙外暴露實驗,后續批次正在緊張制備中。這些創新技術將為未來航天員常駐月球提供關鍵支撐。
技術儲備方面,我國已通過嫦娥五號、六號任務完成采樣返回全流程驗證。正在研發的新一代載人火箭、登月艙等裝備已完成關鍵技術攻關,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的目標穩妥可期。不同于某些國家的激進計劃,中國探月工程始終秉持"成功率優先"原則,這種穩健風格已成為國際航天領域的標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