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正引發全社會對安全問題的深度思考。在近期舉辦的國際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多位行業領軍人物圍繞技術安全與應用邊界展開討論,形成關于智能駕駛發展的核心共識:安全是技術創新的底線,但絕不能成為阻礙產業進步的藩籬。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在主題發言中指出,當前公眾對機器駕駛安全性的疑慮集中體現在對技術可靠性的認知不足。他強調,需要通過科學驗證和場景化測試,用數據證明智能駕駛系統在復雜路況下的穩定性,同時建立完善的功能告知體系,避免用戶因操作不當引發風險。針對機器駕駛的局限性,他特別提到"長尾場景"處理、感知系統盲區等技術瓶頸,主張通過車路協同和仿真測試提升系統魯棒性。
清華大學教授趙福全從技術演進角度提出平衡觀點。他認為,安全保障與技術創新并非對立關系,過度保守會扼殺技術活力,但盲目推進可能損害產業根基。他以航空業發展史為例,指出每次重大技術突破都伴隨著安全標準的迭代升級,智能駕駛領域同樣需要建立動態調整的安全認證體系。
車企代表在討論中普遍強調用戶價值導向。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表示,智能網聯技術的商業化必須以解決用戶痛點為前提,任何脫離實際場景的功能開發都是不可持續的。賽力斯集團創始人張興海則具體指出,輔助駕駛安全、電池安全、數據安全構成的"三維安全體系"已成為智能電動車的核心競爭力,企業需要在技術突破與風險管控間找到精準平衡點。
供應鏈企業代表Momenta首席執行官曹旭東透露,行業近期發生的典型事故已推動國家標準制定進程加速。他介紹稱,新出臺的強制性安全標準對感知系統精度、決策響應時間等關鍵指標作出明確規定,這將促使企業優化算法架構,提升系統在極端天氣和突發狀況下的應對能力。
與會專家普遍認同,智能駕駛的安全驗證需要構建"三位一體"體系:在技術層面,通過海量真實道路數據訓練優化算法;在監管層面,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認證機制;在用戶層面,開展持續的安全教育普及。苗圩特別提出,應當鼓勵車企與科技公司建立數據共享聯盟,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構建行業級測試數據庫,加速安全技術的迭代升級。
針對公眾對機器駕駛的信任危機,多位專家建議采用"漸進式驗證"策略。先在封閉園區、高速干線等結構化場景中積累安全里程,再逐步向城市復雜路況滲透。趙福全比喻稱:"這就像新生兒學步,需要先在安全環境中掌握平衡,才能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