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算力領域的關鍵企業臺積電,其季度財報向來是觀察AI產業供需動態的重要窗口。最新公布的財報顯示,臺積電第三季度以美元計價的營收達331億美元,同比增長40.8%,環比增長10.1%,毛利率達到59.5%,超出此前55.5%-57.5%的業績指引范圍。這一表現主要得益于成本優化措施和產能利用率的提升,不過匯率波動及海外工廠利潤稀釋對部分收益形成了抵消。
在利潤指標方面,營業利潤率達到50.6%,同樣高于45.5%-47.5%的預期區間,凈利潤率為45.7%。從終端市場結構看,高性能計算(HPC)業務持續成為核心增長點,其收入占比從去年同期的51%提升至近兩個季度的57%-60%。智能手機市場隨著下半年備貨高峰的到來,收入環比大幅增長19%,而此前低迷的汽車芯片市場也出現復蘇跡象,季度收入環比增長18%。
技術工藝方面,臺積電先進制程的推進步伐進一步加快。第三季度3納米工藝收入占比達23%,5納米工藝占比37%,兩者合計貢獻60%的營收,較去年同期的52%顯著提升。在AI基礎設施全球競爭的背景下,GPU和ASIC兩類芯片需求激增,推動臺積電先進工藝訂單持續飽滿。
公司管理層在法說會上透露,AI相關需求依然強勁,預計未來五年復合年增長率將超過45%。針對市場關注的先進封裝產能,CoWoS技術目前仍處于供不應求狀態,管理層表示正通過多項措施縮小供需缺口,目標2026年實現產能顯著提升。
海外業務布局對公司盈利的影響逐漸顯現。據測算,2025年下半年海外工廠產能提升將導致毛利率稀釋約2個百分點,全年稀釋幅度預計在1%-2%之間。未來幾年這一影響將持續存在,初期稀釋范圍為2%-3%,后期可能擴大至3%-4%。
市場消息顯示,在AI芯片和智能手機等終端需求支撐下,臺積電正考慮對2納米工藝進行價格調整。群智咨詢分析師楊圣心指出,手機芯片客戶與代工廠普遍簽訂長期產能保障協議,短期內產能受擠占風險較低。長期來看,代工廠資源會向AI芯片傾斜,但不會影響現有手機芯片產能分配。價格方面,調研顯示2026年除旗艦機型采用的2納米工藝外,其他制程預計將出現季度3%左右的降幅,其中2納米代工價格預計比3納米高20%左右。
從終端市場復蘇節奏看,汽車芯片領域在2025年上半年已呈現改善態勢。車用功率芯片在二季度基本完成庫存去化,MCU等其他芯片預計在四季度回歸健康水位。上游代工廠如格羅方德、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的相關業務營收在二季度均實現兩位數增長。相比之下,IDM廠商的業績復蘇相對滯后,但預計2025年底庫存去化完成后,需求將從2026年起逐步改善。
行業動態方面,英偉達與英特爾近期宣布的入股合作引發市場關注。不過據調研,雙方合作主要涉及數據中心和個人計算領域的芯片開發,且限于英特爾設計部門,不涉及代工服務。這意味著英偉達的AI芯片代工業務仍由臺積電主導,晶圓代工行業格局暫未受到影響。
晶圓代工市場近期出現結構性漲價跡象。TrendForce集邦咨詢調查顯示,2025年下半年受IC廠商庫存偏低、智能手機銷售旺季及AI需求持續旺盛等因素影響,部分晶圓廠第四季度表現優于第三季度,帶動BCD、Power等緊缺制程平臺醞釀漲價。預計至年底前,部分廠商的八英寸產能利用率將維持近滿載狀態,有廠商因AI相關Power需求強勁,已規劃2026年全面上調代工價格,實際漲幅雖待協商,但漲價氛圍已然形成。
盡管半導體供應鏈暫時擺脫庫存修正周期,成熟制程低價競爭態勢有所緩解,但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仍存。消費電子產品創新應用匱乏、換機周期延長等因素,可能成為2026年市場發展的潛在隱憂,供應鏈能否保持穩定態勢仍有待持續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