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聚焦軌道交通裝備、清潔能源裝備與氫能三大產業鏈協同發展的行業盛會在長春拉開帷幕。中國中車主辦的現代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大會上,多款氫能源創新產品集中亮相,展現了我國在綠色交通領域的技術突破與產業融合成果。
作為大會核心亮點,氫能源機車成為焦點。這款采用氫燃料電池技術的軌道車輛,通過電化學反應將氫能轉化為電能驅動,實現了零排放運行。其動力系統集成了高壓儲氫罐、燃料電池堆及智能能量管理模塊,可滿足不同工況下的續航需求,為傳統鐵路裝備綠色升級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
在高速列車展區,一套集成式氫動力系統吸引了眾多專業觀眾駐足。該系統將燃料電池與儲能裝置深度耦合,既可獨立為列車提供牽引動力,也能通過混合模式優化能耗。技術人員介紹,這種模塊化設計使氫能列車既能適配既有線路改造,也能用于新建線路建設,顯著提升了技術應用的靈活性。
市域交通領域同樣亮點紛呈。一款氫能源市域列車采用輕量化車體與分布式驅動技術,在保持傳統列車運力的同時,將能耗降低40%。其配備的智能加氫系統可在15分鐘內完成補能,較傳統充電模式效率提升3倍,為城市群通勤交通提供了高效環保的新選擇。
公路交通領域的創新同樣引人注目。兩輛外觀相似的氫燃料電池客車在展區形成對比:一輛采用傳統公交造型,另一輛則融入流線型設計。前者主打城市短途運輸,后者瞄準城際客運市場。兩款車型均搭載自主研發的電堆系統,百公里氫耗低于4公斤,續航里程突破600公里。
在產業鏈協同展區,一個動態沙盤直觀呈現了三大產業的融合路徑。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生的工業余熱被清潔能源裝備回收,轉化為氫能制備所需的電能;氫能產業鏈則通過儲運環節將能源輸送至終端應用場景,形成"制-儲-運-用"的完整閉環。這種跨鏈協同模式,有效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
技術落地環節,一臺加氫機器人正在模擬作業。其配備的多傳感器系統可精準識別車載儲氫瓶接口,在無人干預下完成加注、檢測全流程。該設備單次加氫時間控制在8分鐘內,日處理能力達200公斤,為氫能交通工具的商業化運營提供了關鍵基礎設施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