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OpenAI發布新一代AI視頻生成模型Sora2時,科技圈掀起了一場關于內容生產革命的討論。這款模型不僅能以10秒生成高質量視頻,其物理邏輯的真實感和電影級的多鏡頭切換能力,更讓行業人士驚嘆其已接近人類專業創作者的水準。東莞證券在研報中指出,Sora2與社交應用的結合標志著AI視頻生成進入生態重構階段,甚至被類比為AI領域的“ChatGPT時刻”——這一比喻精準觸動了行業的敏感神經,因為ChatGPT曾以技術突破重新定義了機器學習的可能性。
Sora2的顛覆性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在于其對商業模式的重塑。以電商行業為例,OpenAI已構建起“內容平臺(Sora)-支付渠道(Stripe)-電商平臺(Shopify/Etsy)”的閉環生態。通過“代理商務協議”(ACP),Sora有望推動“端到端”電商模式的普及:用戶從觀看視頻到完成購買的全流程,可能完全在AI驅動的生態中實現。近期推出的“Instant Checkout”功能進一步驗證了這一趨勢——用戶可直接通過ChatGPT完成商品購買,標志著OpenAI從內容推薦向交易閉環的跨越。
對于品牌而言,AI的普及正在改變競爭規則。述信科技CEO彭圣才指出,傳統“渠道為王”的邏輯正在瓦解。當消費者通過一句話描述需求,AI將自動匹配商品時,渠道的價值被削弱,而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將聚焦于產品與服務本身。他舉例稱,一家依托中國供應鏈的出海企業,通過AI實現營銷、投流、客服的全流程自動化,甚至以“一人公司”模式完成全球市場拓展。這種模式下,品牌需通過MCP(模型上下文協議)將商品信息精準傳遞給AI,從而在消費決策鏈中占據優勢。
在內容創作領域,Sora2的“客串”(Cameo)與“二次創作”(Remix)功能正在降低創作門檻。用戶上傳一張照片,即可將自己或朋友“傳送”至古羅馬斗獸場或賽博朋克都市;看到喜歡的視頻后,通過Remix功能輸入新提示詞,便能生成與原作關聯的新內容。這種互動性不僅激發了用戶創造力,更催生了新的內容生態。例如,OpenAI CEO山姆·奧特曼開放個人肖像權后,社交平臺上涌現出大量“奧特曼偷GPU”“與李小龍對打”的逼真視頻,甚至在國內被博主用于直播帶貨,引發廣泛討論。
短劇行業是另一個被AI深刻改變的領域。今年9月,TVB推出的100% AI生成短劇《在我心中,你是獨一無二》引發關注。從編劇、導演到后期制作,AI承擔了全部職責,甚至在運營環節通過用戶數據分析反哺創作。技術層面,Sora2已能生成25秒(Pro用戶可達25秒)、接近4K畫質的視頻,幀間連續性顯著提升。相比傳統短劇2-3個月的制作周期與50-200萬成本,AI短劇僅需10-15天、6-15萬即可完成,單集成本下降最高達90%。這種效率飛躍,正在為行業開辟新的增長空間。
社交領域同樣面臨變革。Sora App的滑動操作模式與TikTok類似,但通過“上傳圖片+文字提示”或“客串功能”生成視頻的強互動性,使其具備獨特的社交屬性。用戶從“瀏覽”到“創作”再到“分享”的閉環,形成了“用戶數據飛輪”——每一次創作都為平臺貢獻新素材,推動內容生態的自然生長。這種“AI+社交”的模式,可能成為未來主流形態。
廣告行業雖未被Sora2徹底顛覆,但效率提升已顯現。彭圣才認為,AI對廣告產業鏈的影響目前集中于末端環節(如視頻制作),但短期內,熟練運用AI的工具可顯著降低制作成本,擴大收益空間。例如,在廣告主采購價不變的前提下,AI使用者可能以十倍效率完成視頻生產,從而在競爭中占據優勢。不過,他預測這種紅利窗口期可能僅持續半年,隨著供給增加,行業將回歸“卷量”競爭。
Sora2的另一大貢獻在于商業模式創新。OpenAI宣布引入“IP分成”機制:版權方可設定角色使用規則,并在用戶生成內容產生收益時獲得分成。這一設計將迪士尼、漫威等版權巨頭的“敵對”關系轉化為“共贏”——版權方通過擴大IP影響力獲利,創作者則獲得合法使用經典形象的權限,避免同質化競爭。參考YouTube的版權分成體系,這種模式可能推動Sora App成為連接IP方與全球創作者的數字經濟生態。據預測,2023年全球AI視頻市場規模已達420億美元,而Sora App的生態構建或將進一步釋放這一潛力。
然而,AI生成內容的真實性爭議也隨之而來。當虛擬主播在電商直播中普及,當“眼見不再為實”成為常態,如何區分虛擬與現實成為新挑戰。有從業者指出,消費者決策更多依賴于對主播態度、產品品牌的信任,而非其真實身份。市場調研顯示,2023年全球虛擬主播市場規模達10.83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增至51.29億美元——這一數據或許印證了“適應虛擬”已成為新的消費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