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上,中國農業大學向全球展示了其最新研發的農業人工智能成果——神農大模型3.0。這項突破性技術不僅實現了全國農業學科與應用場景的全覆蓋,更推動我國農業智能化進程邁入全新階段,標志著農業AI技術從理論探索轉向規模化應用。
追溯技術發展脈絡,神農大模型1.0版本已具備基礎農業知識問答能力,為農戶提供作物種植、病蟲害防治等基礎咨詢服務。2.0版本通過引入多模態交互技術,將服務范圍擴展至田間實景識別、農機設備調控等實際應用場景。最新發布的3.0版本則聚焦農業智能體開發,推出包含32B、7B和1B三種參數規模的版本,在保持關鍵任務性能損失低于1%的前提下,將計算效率提升50%,實現了技術普惠性與實用性的雙重突破。
與模型升級同步推進的,是"神農大模型智能體平臺"的正式上線。該平臺集成36個專業農業智能體,形成覆蓋作物監測、土壤分析、氣象預警等全鏈條的智能服務體系。為保障數據安全與設備穩定性,研發團隊同步推出三款專用一體機,這些設備可在-20℃至50℃的極端環境下持續運行,并具備軍工級數據加密功能,有效解決農業場景中的設備適應性與信息安全難題。
技術落地方面,神農大模型已在華北平原、東北黑土地、西南山區等典型農業區開展規模化應用,累計服務農戶超10萬人次。通過智能灌溉指導、產量預測、市場行情分析等服務,幫助農戶平均降低生產成本15%,提升作物產量12%。在山東壽光的蔬菜大棚里,搭載模型的傳感器可實時監測32項環境指標,自動調節溫濕度與光照系統;在黑龍江墾區,無人機群依托模型規劃的飛行路徑,使農藥噴灑效率提升40%。
研發團隊透露,后續將重點突破多語言支持與跨區域適配技術,計劃在三年內建立覆蓋全國主要農產區的智能服務網絡。通過持續優化模型輕量化與邊緣計算能力,推動農業AI技術向更偏遠地區滲透,為鄉村振興提供可持續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