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育種技術蓬勃發展的當下,離子艙、逆境艙、加代艙等新型育種設施正以創新方式重塑傳統育種格局。這些集成智能控制的科研裝置,通過精準模擬自然環境參數,為作物生長開辟了高效路徑。
位于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中科合肥智能育種加速器創新研究院,近期成為觀察現代農業科技突破的重要窗口。這里搭建的智能育種平臺,將傳統農業中依賴自然條件的育種周期大幅壓縮。以小麥為例,原本需要一年完成的單代繁育,在加代艙內通過精確調控光照、溫度、濕度及養分供給,每年可實現4至6代連續繁育。
科研人員通過智能控制系統,能夠實時監測并調整作物生長環境。在加代艙內,多層立體種植架上的作物在LED光源模擬的晝夜節律下茁壯成長,營養液循環系統確保每株植物獲得精準養分供給。這種全封閉式生長環境不僅避免了病蟲害交叉感染,更將空間利用率提升至傳統農田的5倍以上。
在水稻種子檢測實驗室,科研人員正運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進行純度分析。通過基因測序設備,單粒種子的遺傳信息可在24小時內完成解析,準確率達到99.8%。這種"芯片級"檢測手段,使育種家能夠快速篩選出具有優良性狀的種質資源,將傳統表型選擇效率提升30倍。
適逢世界糧食日前夕,該研究院展示的智能育種成果引發關注。今年全球糧食日活動以"攜手共享美食多樣性,共創可持續未來"為主題,而智能育種技術恰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關鍵支撐。通過環境模擬與基因編輯技術的結合,科研團隊已成功培育出耐鹽堿水稻、抗旱小麥等新品種,在試驗田中展現出顯著優勢。
在智能育種加速器的控制中心,大屏幕實時顯示著全球23個育種基地的環境數據。科研人員通過云端平臺即可遠程調控各個艙體的運行參數,實現跨地域協同育種。這種"數字孿生"技術使育種過程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標志著我國農業科技進入智能化新階段。











